午后的阳光柔和而静谧,透过酒店的落地窗静静地洒在桌前,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味,好像时间也慢了下来,电脑键盘在轻盈跳跃中飞快记录着……
对于不熟悉的人,是很难将这位身穿浅蓝色短袖衬衣、肤色略显黝黑、外表朴实的小伙子与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掌门人联系在一起。在众人眼中,他身上有很多标签:上市公司盛景微创始人,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创业领军人才,无锡市百名科技之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企业导师……
2024年1月24日,无锡盛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上市仪式(左九为张永刚)
2021年,时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90周年校庆之际,他以个人名义为芯缘科创基金捐款100万元,用于激励学弟学妹和青年教师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探索创新。新冠病毒肆虐期间,他又代表盛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捐赠价值5万元的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资,为处在疫情封控中的母校师生雪中送炭。
——他,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98级校友,无锡盛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刚。
从追梦少年到“问题学生”
1978年,张永刚出生在陕西省富平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的他倔强而调皮,和很多孩子一样,喜欢动脑筋,喜欢天马行空,喜欢憧憬未来。“我大概10岁左右就和45岁的自己产生过对话——我到底能做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30年后回过头来看,之前的想法基本都已兑现。”张永刚追忆并不无自豪地说,自己小时候曾有三个梦想:第一,娶到一位贤惠漂亮、性格开朗的妻子。第二,长大后给母亲在江南湖边买一套大别墅,因为母亲有哮喘,受不了北方的雾霾天气。第三,要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尽己所能为国家做点贡献。
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要得到什么,他从小就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而明确的方向。
中学时期,张永刚就读于富平县圣佛寺宝塔下的尖角初中,学校位于县城西南的中山塬上。由于学校离家较远,张永刚不得不在学校住宿,每天的伙食主要是周日从家里背来的凉馒头。早餐最常吃的是辣椒就蒸馍喝白开水,如果偶尔能来上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他就开心得像过年一样。
住校生活无聊且孤独,每当夜幕降临,巢居在圣佛寺宝塔内的猫头鹰发出凄惨的叫声,阴森而恐怖。为了消除紧张与害怕,关起门来读书就成了张永刚夜晚独处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他经常从历史课杨老师那儿借来一些历史书,伴着昏黄的灯光,一看就是半夜。酷爱读书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养成的。后来,读书一直伴随着张永刚的求学、工作和生活。
“我上学时,把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前前后后看了不下十遍,小说开篇孙少平雪天在学校食堂打饭的场景,与我上学时的情形极为相似。甚至一度,我都有以虎子的视角带入续写这部小说的冲动。”说完他哈哈大笑。《平凡的世界》与张永刚成长经历很像,这对塑造他的价值观影响很大,也教会了他冷静思考,不随波逐流。
高考前的两个月,高中校办工厂将一批存在质量问题的书写墨水配售给全体学生,每人2瓶。这对于当时的农村学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大家都有不满,但不敢公开提意见。一向喜欢打抱不平的张永刚,带头和几个同学将“质次价高”的墨水瓶狠狠地摔碎在教室的后墙上。学校知道后,责令领头“闹事”的张永刚回家停学一周以示惩戒。张永刚骨子里那种侠义担当、敢作敢为的勇气,在中学时代就初露端倪,这也成为他日后创业中不可或缺的“王者气质”。
即使卖豆腐,也要卖到世界第一
在西电求学的7年时间里,不论是专业基础、研究方法,还是能力提升、人格健全上,对张永刚的塑造无疑是全方位的。
张永刚属于那种极其偏科的学生,高中时他就是县里物理竞赛第一名,后来两次高考物理单科成绩也都接近满分。1998年,张永刚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因为对电子信息和通讯很感兴趣,所以他高考第一志愿报的是十分热门的通信专业。但天不遂人愿,由于总分不够专业录取线,他被调剂到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专业,为此张永刚曾一度情绪低落。除了上课,他经常花费大量时间去读书,像一些小说、历史、科技方面的书,包括基础编码VB、C++等专业书籍他都有所涉猎。
刚入校的一天晚上,张永刚穿着新生军训服,跑去西大楼找间教室上自习。坐定不久,教室进来一位年长的老师,开始给研究生上课了。他本以为老师会赶他离开,结果并没有。张永刚在稀里糊涂中,被上了一堂硕士研究生的课。多年后,回想起那堂令他印象无比深刻的课,虽然深奥的专业知识对他来说像是在听天书,但从这时起,他的内心开始融化,第一次感受到了大学课堂的开放与包容。
“记得学校北门内的林荫道旁,原来有很长的两排小石凳,只要不下雨,小石凳上常常坐满了埋头看书学习的学生。一到晚上,学校自习教室的座位更是要提早抢占,去晚了很难找到空位,那时的学风确实浓厚。本科课程中,高等数学类的相关课程就占了24个学分,而且一学期比一学期难,这也为我后来专业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永刚对当年的学习氛围记忆犹新,“我物理基础好,尤其喜欢理论物理、天体物理、原子物理等,这让我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如鱼得水。”
本科期间,张永刚还喜欢在外面折腾,课余时间跟同学出去“接私活”。他利用自己参加学生社团自学的编码技术,帮社会上的公司设计一些结算软件,通过“赚外快”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部手机。这次短暂的兼职经历对张永刚弥足珍贵,从接单、商讨、明确任务到按期交活,就是大学期间一场难得的“商业演练”。
留校任教的同班同学张春福教授,对张永刚复习考研印象深刻:“上本科那会儿,永刚比较沉迷于自己的世界,眼看距考研的日子越来越近,同学们都在紧张地复习,但一天到晚看不到他学习的影子。一天,他开始找同学借资料,仅仅用了两三个月时间,就考上了本校研究生,而且当时分数还很高。”这也侧面证明,看似本科课程成绩并不十分突出的张永刚,其实早已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考研时,张永刚毅然决然选择报考微电子方向,师从郝跃老师。“《半导体物理》这门课很多人都觉得枯燥,可是郝跃老师给我们上课时并不照本宣科,他通过讲述专业知识背后的人物故事,来增强我们的理解。比如肖克利是怎么发明晶体管的,芯片产业之父罗伯特·诺伊斯如何成为一代传奇,这些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张永刚回忆当时上课的场景。
毕业前夕,郝跃老师请课题组的学生们聚餐,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语重心长地嘱咐大家:“你们今后在工作中,一定要学会深入浅出。在任何领域,都要像竹子一样扎得够深、够透,你们要相信,等冒出头来的时候,之前失去的东西都会加倍归还于你。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即使卖豆腐,也要卖到世界第一!”郝跃老师的话深刻而充满哲理,激励着张永刚在钻研工程技术问题中大胆探索,精益求精。
除了恩师的悉心指导,像庄奕琪、杨银堂、张玉明等老师,都给张永刚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包括马佩军、马晓华、张进成、史江一等师兄,都给他很大帮助。
“理工科的学习经常要涉及到科学原理和实验论证,考虑问题要全面,遇到困难不退缩,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看似矛盾的情境中通过分析和验证得到最优方案。”张永刚把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经历进行了归纳总结,提炼出一套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就是:“勇于探索,科学严谨,辩证思维,左右互搏,眼见为实,数据为王”,这后来成为盛景微的企业理念和文化信仰。
“11年间,我搬了12次家”
2005年硕士毕业,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事业的热望,张永刚远离家乡来到江苏无锡,加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八研究所,成为芯时代助推中国芯事业的一员。
张永刚平日里比较特立独行,一有想法就立即付诸行动。为了验证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所里设计工艺实践相匹配,来所时间不长的新瓜蛋子,竟然打着恩师的旗号敲开了研究所领导孙峰校友的办公室门,请求领导让自己将所里设计与工艺线全流程实习一遍。郝跃老师的影响力加上那股初生牛犊的劲儿,让他如愿以偿。
无锡的夏夜异常闷热,当时所里的职工宿舍没有空调,张永刚就每天独自待在凉爽的设计大楼里加班到很晚。夜深了,别人都休息了,他依然在自己的工位电脑上捣鼓着、钻研着……接连几天深夜,都被加班很晚的所长碰到了,从此所长开始关注到这个精力旺盛、勤奋上进的年轻人。
经过3年的潜心钻研,张永刚和同事一起,于2008年成功研制出第一款军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芯片,相关成果获得了国防科技奖三等奖。至此,他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角色蜕变,开始作为技术潜力新星在所里崭露头角。2009年,他又以骨干成员的身份参与了第一版电子雷管控制芯片的研究。
数年后,张永刚参与筹建中科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并出任民用爆破事业部部长。
当时国内民爆行业面临较高的国外技术壁垒,其核心技术被一些外资企业所垄断。其中被誉为“天下第一爆”的长江三峡三期混凝土围堰拆除爆破工程,就使用了2506发澳大利亚澳瑞凯(Orica)公司生产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雷管,分961段起爆,总延期12.888s,这是电子雷管在中国的首次应用,创造了国内单次爆破分段数最多的纪录。要知道,在当时国内传统雷管1支不到1元的年代,澳瑞凯(Orica)公司的电子雷管卖给我们却是每支150美金!
电子雷管的出现,非常准确地匹配了施工现场对起爆器材的高品质要求。电子雷管的在线可编程特性也为工程爆破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为精准控制爆破的发展提供了产品保证。正因为如此,电子雷管也因此被誉为“工程爆破的一场技术革命”。
在国内各类工程爆破实施中,对起爆器材精度、可靠性、安全性、网络可检测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众多高校、研究院所、企业都纷纷参与到民爆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当中。
彼时的张永刚,作为技术骨干被外派到四川绵阳,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旗下的四川久安芯公司合作开展电子雷管项目的产业化。他的工作侧重于技术方案开发和产品工程应用推广,试验现场在四川,而芯片设计改进、流片投放和样片测试则要回无锡完成,经常往返于绵阳和无锡成了工作和生活的常态。为此,妻子不得不跟着他,开启了无锡与绵阳两地奔波的生活。
“我清晰记得,11年间我搬了12次家。”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他选择颠沛流离,在漫漫职场“长征”路上走得艰苦决绝。孤身一人远在外地工作久了,他在无锡原单位的“身份”似乎被时光在慢慢冲淡,这让张永刚内心备受煎熬。一个人脱离组织久了,是需要团队文化来温暖心灵的。有一年过年,张永刚一个人孤零零留在无锡。他厚着脸皮,跟着朋友冒充其公司员工去蹭了人家单位的“年夜饭”。
2015年秋天,张永刚应邀参加了西电上海校友会的年会,和昔日同学相聚甚欢,畅谈工作后的感悟、境况和对未来的规划。与同学相比,自己当时的收入显得格外寒碜,一股莫名的自卑突然涌上心头。“那天晚上回家路上,瓢泼大雨浸湿了我的脸庞。从未想到,我堂堂一个西电毕业的研究生,一个院士的弟子,竟然要变成体制内创业的逃兵……”一时间雨水与泪水交织在一起,内心的失落让他无比难过。
为电子雷管装上“智慧大脑”
2016年春节刚过,张永刚递交了离职申请。走出研究所大门的那一刻,他长出了一口气,似乎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释怀。
那年春天,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立了盛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电子雷管控制芯片、模块及起爆控制系统的开发和销售业务。4个人,4台电脑,50平米,正式开启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起步阶段,张永刚依靠多年来在电子雷管细分领域的技术积累,从事一些芯片设计与服务外包工作,“小打小闹”每年就能赚个三四百万。但好景不长,由于应收账款导致无法支付供应商货款,资金链发生断裂,硬生生将一个新生公司拖向了死亡的边缘。
不仅如此,张永刚与所有体制内技术骨干离职创业一样,初期面临着极其艰难的道路选择。这就是,盛景微主营业务与他在绵阳工作期间合作单位的业务领域高度重合,核心技术就是自己以前的职务技术成果。摆在张永刚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悄无声息”地只管去干,反正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他本人。这样做看似“合乎情理”,实则是明显的违法行为。如果小打小闹,一般无人过问。一旦业务扩大,就要面对侵占他人知识产权这只法律上的“拦路虎”。另一种就是依法处理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将自己当年的职务技术成果从原合作单位进行回购。这显然是有利于盛景微的可持续发展!但问题在于,原合作单位希望能够收回多年技术研发中的持续投入,以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数千万元的资金缺口,对一个起步不久的小企业,确实是一个天文数字。盛景微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怎么办?
一次偶然,郝跃老师到无锡出差,给处在困境中的张永刚指点迷津,建议他抢抓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红利,积极寻求资本市场的支持。正是郝老师的点拨,让张永刚如梦初醒、醍醐灌顶,于是又一头闯入了陌生的资本市场。
那段时间,他曾连续多天晚出早归,白天一遍遍修改着商业计划书,晚上坐飞机到外地洽谈,凌晨后再返回,第二天继续工作。跑业务、拉投资、找人才就是那时的全部任务。凌晨三点的月亮,虽然比不上白天太阳那般耀眼,但它静静地陪伴着张永刚熬过了那段忙碌的日子。
由于没有一点儿商务和融资方面的知识,使得他面对各式各样的复杂条款,一时有点手足无措,对于那时的心境,他在手机中留诗为证:
啊
每天
小心肝
都要颤颤
眼看着成功
就在我的眼前
像个美丽的天使
笑着朝我抛洒媚眼
捧着我进入天上人间
就怕忽然梦醒掉落云端
债务对赌回购现金链
就是狰狞面孔那面
无论哪个的出现
都会化成绞索
勒住我脖子
慢慢收紧
一点点
直到
断
那段时光真的是峥嵘异常、不堪回首,将张永刚整个人都快整魔怔了。一轮又一轮的艰难谈判,甚至不得已把自己仅有的房子都拿出来作抵押。正是那份向死而生的勇气和坚持,让他不断地创造着奇迹。一天深夜,大约在凌晨一点,张永刚正在做实验,喜出望外地接到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电话。让电话另一端的“风投人”同样感到意外的是:他们拟投资项目的负责人,深更半夜还在埋头做实验!两个人的“意外”在瞬间高度共情,投资合作谈判一拍即合……
张永刚的“好运气”接踵而至,期待多年的关于电子雷管全面替代的国家政策终于落地实施。2019年,发改委出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数码电子雷管及其电子引火元件属于鼓励类产业。2021年,工信部出台《“十四五”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安全发展规划》,要求全面推广工业数码电子雷管,除保留少量产能用于出口或其他特殊用途外,2022年6月底前停止生产、8月底前停止销售电子雷管外的其它工业雷管。
盛景微可以大干一场了!此时,原先从事数码雷管研发、生产的同行,不少都已放弃或者改行。这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机会尤其青睐有准备的人——10多年的不懈坚持和技术积累,创业伙伴们的齐心协力,加上投资方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核心技术、团队建设、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张永刚已经做足了准备,可谓水到渠成。于是,盛景微步入了快速上升通道。公司运用高低压超低功耗芯片、主从级联网络通信、抗冲击干扰、药剂匹配等多项核心技术,结合爆破应用场景的特点,自主研发的数模混合芯片、电子控制模块和起爆控制系统,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营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
2022年,公司通过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获得了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潜在独角兽等荣誉资质。目前,盛景微拥有近300名员工,设立了无锡总部和三个子公司,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将芯片、通信、火工品等技术有机结合,深耕产业链,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智造在民爆领域的一面旗帜。2024年1月24日,随着一记清脆的鸣锣声,盛景微成为国内首个成功登陆沪市主板的电子雷管芯片公司。
作为国内民爆技术的领跑者,盛景微业已组建了海外销售团队,积极开拓海外潜力市场。2023年10月30日,盛景微自研的无线起爆控制系统于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顺利完成首次试验起爆。2024年9月,盛景微的海外产品和方案参加了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24国际矿业大会(MINEXPO INTERNATIONAL 2024),与全球1800家参展商同台竞技。2024年10月,盛景人携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码电子雷管产品,远涉重洋进军澳大利亚市场,与曾经的全球行业老大澳瑞凯(Orica)公司一较高下……
做站在塔尖且有灵魂的人
“如果你连梦想都没有,凭什么说服我用钱去支持你的梦想!”张永刚略显兴奋地说:“当年我被别人投资,现在我去投资别人,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选人,总结为九个字就是:爱吹牛、脸皮薄、比较轴。”
对这九个字,张永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爱吹牛,就是要学会包装和宣传自己,展示出自身实力和未来预期。脸皮薄,就是要为自己许下的诺言负责任,因为所在外在因素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自己的自尊。比较轴,则意味着创业需要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开弓没有回头箭。若要想成功,就必须得做到理性的策划,非理性的坚持!
母校优良的学风校风,使得培养的学生踏实肯干,专业理论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总体说来,西电毕业生普遍具备‘脸皮薄’‘比较轴’的特质,这是业界公认的。”张永刚说:“我们的校友处于行业金字塔顶端,但站在塔尖且有灵魂、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的人却少之又少。”在他看来,相较于国内一些综合性名校,西电学生普遍缺乏商业思维的训练和相关金融知识的普及,致使很多学生给自己设置的人生上限不够高远,对于挑战能力极限的事情不敢尝试,也不愿去做。
“创业初期,对什么是股权,如何融资,如何看财务报表、如何选人等,我基本上是一头雾水。如果大学期间,我哪怕上过一两节相关的课程,当时的情况也会好很多。”张永刚结合自己创业的亲身经历,建议学校有必要在大四第二学期,为即将毕业的工程类专业学生开设金融类、管理类选修课程,重视培养工科学生的商业思维和金融意识。
张永刚尤为重视技术创新,为了鼓励公司员工持续创新,激发大家的创新动能和研发精神,他还仿照诺贝尔奖的方式独辟蹊径创造了一套公司奖励体系——“盛贝尔奖”。“技术创新中,偶然的灵光乍现难能可贵,盛贝尔奖不以公司课题承担者为奖励主体,而是奖励第一个擦亮火花和提出想法的人。”张永刚介绍道。
他结合自身创业经历说:“资本其实更青睐新的idea,市场寻求的是火花。长期以来,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对创新的点子和管理的点子缺少足够的包容,不管是动力和压力都不足,导致我们的大学生过于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我也希望母校的学弟学妹们有更高的追求,而不是简单的谋生。”
作为技术出身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张永刚时刻关注着领域内的技术难题和发展动态,与母校集成电路学部、通信工程学院等多位教授保持着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除了公司的重要决策和日常工作,他还不断给自己加码。“就在一周前,我刚刚收到了欧洲商学院MBA的录取通知书。”他开心地说。
几天后,张永刚又将带着西电人的那份“轴”劲,再次踏上一段加油充电的个人提升之旅……
校友简介
张永刚,男,1978年出生,1998年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技术物理学院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2002年考取原微电子学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研究生,2005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八研究所,长期从事芯片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2016年4月,张永刚创立了无锡盛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业电子雷管核心控制组件、起爆控制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2年,无锡盛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场份额居行业首位。2024年1月24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简称盛景微,股票代码603375。张永刚先后入选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创业领军人才、无锡市百名科技之星,他是国内多个行业协会的理事,兼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企业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