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最高奖1+一等奖2!三大奖共9项

来源: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4043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京召开,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0人。

清华大学物理系薛其坤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完成单位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9项,包括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薛其坤

薛其坤,共产党员,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实验物理学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引领性重大科学突破的杰出科学家之一。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分子束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超高真空互联系统,成为在量子材料原子尺度可控制备和表征方面国际通用的强大实验技术。在此基础上,他率领团队取得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高温超导的两项原创性科学发现。拓扑绝缘体中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一次里程碑性突破,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的发现则开启了高温超导的全新研究方向,均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学术影响。他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首位中国籍科学家荣获国际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利弗·巴克利奖(2024)和国际低温物理最高奖—菲列兹·伦敦奖(2022)。

清华大学牵头获国家科技三大奖项目一览

01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

多重并行整机架构及CMP系列整机

主要完成人:路新春(清华大学)、雒建斌(清华大学)、王同庆(清华大学)、赵德文(清华大学)、何永勇(清华大学)、刘宇宏(清华大学)

化学机械抛光(CMP)是光刻等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进行的前提和保障,装备长期被国外垄断。项目揭示了抛光过程流场运动规律和晶圆全局压力调控机制,首创直线运动式新型抛光单元,发明了双面喷淋清洗与表面张力梯度辅助竖直旋转干燥技术,建立了亚纳米膜厚测量与摩擦力终点检测技术,发明了模块化柔性布局整机架构。突破了国外专利壁垒,为芯片制造提供了全系列CMP装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对我国高端芯片制造自主可控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0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下一代互联网源地址验证体系结构

SAVA关键技术与规模化应用

体系结构

主要完成人:吴建平、李星、李崇荣、刘莹、徐恪、任罡、尹霞、李贺武、徐明伟、崔勇、李丹、王继龙、解冲锋、顾钰楠、林涛

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赛尔网络有限公司

互联网长期缺乏有效源地址验证,使假冒源地址横行,成为网络空间最严重的安全隐患。项目提出下一代互联网源地址验证体系结构SAVA,属国际首创;突破接入、域内、域间三个层次源地址验证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ETF成立专门工作组SAVI和SAVNET,完成IETF国际标准8项,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大规模应用到全国主干网和行业专网。对于推动我国互联网核心技术科技进步,保障网络空间安全、服务网络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成效显著。

03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一维尺度亚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质

无机亚纳米线凝胶、粘结剂、纺丝纤维与宏观组装体

主要完成人:王训(清华大学)、胡适(清华大学)、刘俊利(清华大学)、徐翔星(清华大学)、李灏一(清华大学)

亚纳米是原子/分子形成特定聚集态物质尺寸的极限、探索与理解物质性能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该项目围绕亚纳米极限尺寸材料的发现、新概念的提出及亚纳米尺度新尺寸效应开展了研究工作,实现了亚纳米尺度材料合成方法的突破,发现了一维无机亚纳米线宏观类高分子性质,以表面配位耦合表面原子重排实现了亚纳米亚稳态结构的稳定化。5篇代表性论文发表于Nat.Chem. / Nat.Commun. / J.Am.Chem.Soc.(3篇),累计SCI他引1000余次,引领并推动了相关方向的发展。

04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大气成分变化驱动因素及环境健康效应

中国大气PM2.5变化驱动因素

主要完成人:张强(清华大学)、贺克斌(清华大学)、刘俊(北京大学)、郑博(清华大学)、朱彤(北京大学)

我国是全球大气成分变化最剧烈、大气污染构成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该项目在服务国家大气污染治理重大战略需求过程中凝练关键科学问题,通过理论与方法学创新,在中国主要大气成分排放长期变化特征、大气PM2.5成分浓度时空演变规律与来源识别、大气成分变化驱动因素和环境健康效应等方面取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有力推动了大气化学学科发展,为我国大气成分排放研究引领国际前沿做出重要贡献。

05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铁性材料序参量的调控及器件设计

项目研究思路

主要完成人:林元华(清华大学)、南策文(清华大学)、潘豪(清华大学)、马吉(清华大学)、胡嘉冕(清华大学)

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5G通讯等技术对高性能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的需求与日俱增,铁性材料具有序参量、多功能性,是发展高密度、低功耗、高稳定信息功能器件的关键基础。本项目对铁性材料进行多尺度分级调控,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发展了铁电材料的纳米畴工程策略,突破了极化与损耗的制约关系,获得了远超同期储能密度国际纪录的电容器件;开发了面向铁性材料的纳米结构调控策略,拓展了铁性功能器件应用范式;构建了解析铁电—铁磁关联耦合的理论方法,设计了新型低功耗磁电原型器件。项目的5篇代表作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有力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06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跨媒体大数据图关联表征学习理论与方法

项目总体方案

主要完成人:朱文武(清华大学)、崔鹏(清华大学)、王啸(清华大学)、王鑫(清华大学)、张子威(清华大学)

跨媒体大数据表征是从大规模异构媒体数据中发现并利用深层次、多尺度关联规律的核心。项目突破传统实体表征对关联结构的表达局限,揭示图拓扑的向量化表征机理,建立实体语义与关联结构耦合的图关联表征学习理论体系,为发展跨媒体大数据表征理论做出创造性贡献。5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2000余次,得到图灵奖得主、40位院士和170余位ACM/IEEE Fellow等国际知名学者的正面评价。项目成果在数字内容服务等重要场景得到大规模应用。

07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无机非金属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技术及应用

废水回用和零排放工程现场

主要完成人:刘会娟(清华大学)、刘锐平(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李恩超(宝武水务科技有限公司)、安晓强(清华大学)、徐富(苏州苏沃特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付永飞(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传统和新兴产业废水中无机非金属浓度高、高盐条件下处理难度大,资源回收率低等难题,本项目以耐盐生物脱氮、强化吸附除氟、化学-生物协同去除多污染物为技术路线,发明了系列新菌剂、新药剂和新装备,发明了水中共存无机物高效去除、协同调控与深度净化的关键技术,创建了面向不同工程场景与需求的应用工艺和集成系统,实现了废水高标准达标排放、水高品质回用和盐高品位回收,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环境科技支撑。

08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高压大容量直流开断半导体器件、关键技术与系列化直流断路器

535kV直流断路器

主要完成人:曾嵘(清华大学)、查鲲鹏(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余占清(清华大学)、高冲(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方太勋(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陈芳林(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

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亟需攻克的核心基础装备,高压直流断路器负责第一时间切除故障电流、保障电网安全。项目团队发明了高压直流开断整晶圆功率半导体新器件,攻克超高电压耐受、特大电流开断、强瞬态能量耗散三大直流开断关键技术,率先研发出涵盖535kV/200kV/10kV/375V电压等级、100kA/25kA/10kA/5kA电流范围的系列化直流断路器,在世界首个超高压直流电网及多端直流输电重大工程中应用。未来将持续支撑我国沙戈荒、藏电、深远海风电等大规模新能源开发,推动“双碳”国家战略实施。

09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视觉空间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总体框架

主要完成人:季向阳(清华大学)、叶齐祥(中国科学院大学)、连晓聪(清华大学)、李志刚(清华大学)、万方(中国科学院大学)、冯超禹(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视觉空间计算旨在解析三维场景中目标的表征和类别等语义信息、位置和方向等几何信息、行为和轨迹等运动信息。项目组发明了强泛化视觉信息表征技术、高精准视觉位姿测量方法与鲁棒视觉位姿追踪技术,构建了高效、可扩展、跨平台的视觉空间计算装置与系统,解决场景目标“是什么”“在哪里”“往哪去”三个核心问题。成果已在高精度工业视觉引导装配、移动终端视觉感知与交互、无人系统空中引导交互等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责编: 爱集微
来源: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