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军:小米汽车订单已排至6至7个月后,SU7 Ultra成为上赛最速量产车
2、在美欧销量不振,特斯拉市值蒸发1.65万亿元
3、崔东树:今年1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74万辆,渗透率达41%
4、战略升级关键期,北汽蓝谷更名为北汽极狐新能源汽车
1、雷军:小米汽车订单已排至6至7个月后,SU7 Ultra成为上赛最速量产车
2月14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宣布,小米汽车SU7 Ultra刷新纪录,成为上赛最速量产车,此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据雷军透露,该车型在上海国际赛车场跑出2分9秒944的成绩,超过了保时捷Taycan Turbo GT,刷新了官方认证圈速纪录。
保时捷也通过官方微博恭喜小米汽车新圈速,表示点赞中国制造,并致敬所有心怀梦想的挑战者和探索者。
与此同时,小米市值再次升破万亿港元。2月14日,盘中小米港股一度触及44.90港元/股,创历史新高;当天报收于44.70港元/股,涨7.32%,总市值升至11223亿港元。
此外,雷军在近日举行的2025海淀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小米电动汽车的订单已经排到了6至7个月之后,显示出市场对小米产品的强烈需求。预计小米今年将继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雷军表示,过去15年,小米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保持了高速增长。尤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突破是近年来的一大亮点。自去年产品上市以来,小米在短短9个月内交付了超过13.5万辆电动汽车,创造了行业奇迹。为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小米在2021至2025年5年间投入1050亿元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
目前,小米汽车业务的成功为小米的整体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雷军透露,小米将继续加大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2、在美欧销量不振,特斯拉市值蒸发1.65万亿元
在对OpenAI提出收购邀约之际,埃隆·马斯克的“基本盘”特斯拉正面临不小挑战。
自特朗普上任(1月20日)以来,特斯拉股价的累计跌幅达16.6%,市值累计蒸发约227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5万亿元)。这与其销量走势存在重要关联。
根据FactSet的数据,去年特斯拉汽车业务总收入同比下降约8%,为该公司历史上首次出现年度下降,但今年却未能扭转跌势。
据Motor Intelligence称,2025年1月,特斯拉在美国的注册量为48000辆,较去年同期下降10.8%。在传统电动汽车重镇加州,特斯拉的注册量较2024年1月同期下降了12%,而其他电动车品牌都在增长。
在欧盟地区,特斯拉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月,尽管德国1月的电动车销量同比上升超过50%,但特斯拉在德国的销量下降了59%,市场份额也从14%降至4%,以及在法国的销量下降63%。分析称这或与马斯克在欧洲地区的一些争议性言论有关,包括公开支持欧洲极右翼政治力量等。
投行Stifel的智库调查数据显示,特斯拉的“净好感度”已接近历史最低点,这可能会成为销售的阻力。在截至1月27日的一周内,净好感度从2024年1月的9%下降至3%。而在2018年1月,这一数字曾高达33%。
奥本海默分析师Colin Rusch在一份报告中称,竞购OpenAI会“分散应对特斯拉挑战的精力”,此事不会有任何有意义的结果。此外,许多技术专家和工程师非常重视AI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问题,马斯克的政治活动可能导致一些关键员工和潜在招聘对象对特斯拉持谨慎态度。这将使得特斯拉在与其他科技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面对重重竞争和压力,华尔街则认为,特斯拉的市场预期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
Rusch在报告中将特斯拉2025年的交付量预期下调了2万辆,2026年预期下调了2.8万辆。同时,对特斯拉2025财年营收的预估数据也从1011亿美元下调到998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EPS)从1.63美元下调到1.58美元。对2026财年营收的预估数据从1179亿美元调降至1158亿美元,调整后EPS从3.18美元调降至3.10美元。
3、崔东树:今年1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74万辆,渗透率达41%
崔东树最新文章分析,2025年1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74.4万辆,同比增长10.5%,环比下降42.9%。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3.9万辆,同比增长29.4%,环比增长13.9%。批发销量达到88.9万辆,同比增长27.1%,环比下降41.2%。1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41%,较2024年1月提升8个百分点。零售渗透率41%,较去年同期提升9个百分点。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54%,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4%,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2%。
从2020-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年度零售销量逐年上升,从111万辆增长至1090万辆。2025年1月仍保持较好增长态势。2021-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年度销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6万辆增至130万辆。2025年1月增长29%,高于2024年增速,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展望未来,随着补贴助力和行业竞争双推动,预计车市销量增长将越来越好。自主品牌强者更强的特征将更加明显,尤其是传统自主车企的新能源竞争将更加激烈。
4、战略升级关键期,北汽蓝谷更名为北汽极狐新能源汽车
2月14日,北汽蓝谷发布公告称,公司在2月14日的董事会上审议并通过了变更公司名称及修订《公司章程》的议案。公司名称将由“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北汽极狐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也将从“BAIC BluePark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变更为“BAIC ARCFOX New Energy Vehicle Co.,Ltd.”。
此次变更是公司战略升级的关键一步,旨在聚焦新能源汽车主业,强化品牌在市场中的辨识度与影响力。公司已构建极狐、BEIJING和享界三大品牌,产品矩阵渐趋完善,品牌形象日益丰富。变更后的公司名称将更好地契合公司未来发展方向,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推动公司持续、稳健、高效发展,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根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北汽蓝谷还拟对《公司章程》中的公司注册名称、英文全称、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相关条款进行修订。
关于公司变更名称的原因,北汽蓝谷表示,公司深耕新能源汽车领域多年,随着产品矩阵的完善和品牌形象的丰富,公司认为现在是战略升级的关键期,变更公司名称是为了更好地聚焦新能源汽车主业,提升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