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闻泰科技新航向:拟逐步出让ODM业务,集中资源提升半导体业务优势
2.TCL公司20人被拘留或调查,23人被开除;
3.上海AI“模塑申城”实施方案出炉,加快GPU/ASIC/FPGA等芯片攻关;
4.六部门发文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存储技术被划重点;
5.重庆首支AIC股权投资试点基金落地,首期10亿元投向IC等领域;
6.总投资30亿元,武汉敏声射频滤波器项目封顶;
7.上海大模型与具身智能基金齐发,首期规模均为10亿元;
8.天成先进12英寸晶圆级TSV立体集成生产线正式投产
1.闻泰科技新航向:拟逐步出让ODM业务,集中资源提升半导体业务优势
2024年12月30日,闻泰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与立讯有限公司(Luxshare limited)签署了《出售意向协议》,拟将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拥有的部分与产品集成业务相关的标的公司股权和标的经营资产转让给立讯有限或其指定方。
对此,有业内人士解读,闻泰科技此举正是在地缘政治背景下,为了妥善托付好产品集成业务的未来,全力兼顾交易双方股东、员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而做出的慎重决定。不仅彰显了闻泰科技面临挑战时的责任担当,同时凸显了其推进战略转型的坚定决心。
地缘政治背景下
闻泰科技的勇敢抉择
关于拟出让产品集成业务的原因,闻泰科技在公告中称,基于地缘政治环境变化以及公司业务发展需求,未来公司将通过战略转型构建全新发展格局。在这一战略布局下,公司拟逐步向在消费电子等领域具有精益制造优势的优质平台出让产品集成业务。本次交易的范围为与产品集成业务相关的子公司股权和相关经营资产。
公告中所提到的地缘环境变化可能是指“实体清单”事件。近年来,美方将出口管制作为经济霸凌的手段,将众多企业列入实体清单。
虽然从法律层面,闻泰科技产品集成业务由各子公司承载,理论上不受直接限制。但是参考其他列入清单公司的经验,也存在客户出于风险偏好影响合作的案例。
业内人士分析,闻泰科技或许就是考虑到这一点,决定拟出让业务,从而保护这个发展了18年的优质业务,为其寻求新的发展平台。
毅然转型
聚焦半导体业务
在出让产品集成业务的同时,闻泰科技也有着明确的战略转型方向——聚焦半导体业务。
公告显示,对于此次交易,闻泰科技有着深远的考量。一方面,有利于公司集中资源专注战略转型升级,巩固并提升在全球功率半导体行业第一梯队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公司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增强持续盈利能力及风险抵御能力。同时,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公司业务的聚焦、转型升级。
作为全球分立与功率芯片IDM龙头厂商之一,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持续保持领先地位。2023年在全球功率分立器件公司TOP10榜单中跃升至第三位,并连续四年在中国榜单中蝉联榜首。
今年以来,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逐季显著增长,显现出韧性与潜力。半导体业务在第三季度实现38.32亿元的营业收入,环比增长5.86%,实现净利润6.66亿元,环比增长18.92%;第三季度的毛利率攀升至40.5%,同比、环比分别增长2.8和1.8个百分点,展现出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市场适应性,持续巩固优势地位。
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秉持长期主义理念,持续投入研发,以高ASP产品为未来业务增长持续提供驱动力。此前,公司投资者交流纪要显示,公司半导体业务从低压向高压、从功率向模拟类产品拓展,目前的增长主要源自低ASP的中低压器件产品,未来伴随更多高ASP产品投入市场,公司产品ASP有望实现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提升。
互利共赢的交易典范
体现双方责任与担当
此次交易是一次深度的战略合作契机。闻泰科技的产品集成业务具备优质的客户资源、研发底蕴以及卓越制造能力。同时,受让方立讯实力雄厚,具有强大的精益制造优势,而且具有丰富的并购经验。可以预见,交易达成后,二者强强联合,有望进一步巩固在ODM 领域的行业地位,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说,闻泰科技是为产品集成业务找了一个理想的平台,想必这背后经过了无数的深思熟虑。另外,公告表明,交易双方将秉承专业、负责的态度,客户至上的理念,确保业务平稳过渡,尽全力为客户提供稳定、优质的服务,考虑员工未来发展利益的最大化。能做出这样的承诺,充分体现了双方的责任与担当,这种兼顾各方利益的交易,为行业树立了优质典范。
在战略转型、聚焦半导体业务的号角声中,重视研发创新+不断提升效率,令闻泰科技成长性与确定性兼备。期待公司在未来的进一步蝶变中,能够实现业绩和估值的双重飞跃,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投资价值。
2.TCL公司20人被拘留或调查,23人被开除
12月30日,TCL公司发布《2024年反舞弊通报》。2024年,TCL共查处触犯“红线”案件15宗,其中23人被开除,20人因涉嫌违法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
以下为TCL公开的典型案例:
1.A公司一名员工涉嫌职务侵占罪被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2023年3月至10月,A公司业务员叶某某,利用职务之便,冒用客户授信额度套取公司财物。2023年12月,叶某某因触犯TCL经营管理“红线”被A公司开除,TCL体系内永不录用。2024年2月,公安机关以叶某某涉嫌职务侵占罪立案侦查。
2.B公司两名员工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盗窃罪被刑拘
B公司原现场督导高级技师黎某、助理工程师冉某,任职期间多次盗窃公司物料私自变卖获利,并利用职务便利多次收受供应商贿赂。黎某、冉某因触犯TCL经营管理“红线”被B公司开除,TCL体系内永不录用。2024年5月,黎某、冉某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同期,两人退还不法所得,涉案多家供应商被追究违约责任。
3.C公司一名员工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2023年,C公司采购员宋某,在工作中利用职权向供应商索贿、收受供应商贿赂,触犯TCL经营管理“红线”。2023年12月,C公司对宋某作出开除处理,TCL体系内永不录用。2024年2月,公安机关以宋某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立案侦查。
4.D公司五名员工、E公司一名员工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D公司原管理员王某某、荣某、周某某、叶某、阮某某以及E公司原管理员饶某某等6人,利用职务便利,长期私自收取客户款项,触犯TCL经营管理“红线”。2024年10月22日,D、E公司分别对王某某、荣某、周某某、叶某、阮某某、饶某某等6人作出开除处理,TCL体系内永不录用,并取消所有未兑现的变动年薪、奖金和长期激励;同时将上述6人涉嫌违法犯罪案件及线索移送公安机关。此外,涉案3家供应商及法人、个人均被纳入TCL违规失信合作方黑名单,并追究违约金。
5.F公司一名员工涉嫌职务侵占罪、盗窃罪被批准逮捕
2023年,F公司店长周某某,利用职务便利收取并侵占公司货款。2023年12月10日凌晨,周某某入店盗取样机若干,价值数万元。同年12月11日,周某某因触犯TCL经营管理“红线”被F公司开除,TCL体系内永不录用;同年12月12日,周某某因涉嫌职务侵占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2024年1月18日,检察机关依法对周某某批准逮捕。2024年4月11日,检察机关依法对周某某涉嫌职务侵占罪、盗窃罪提起公诉。
6.G公司两名员工触犯“红线”被开除,其中一名员工涉嫌伪造公司印章罪被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2023年至2024年期间,G公司员工朱某某,利用职务之便,伙同其下属赵某某私吞公司赠品,谋取私利;赵某某利用职务之便套取和调换机器,私自变卖获利。此外,赵某某任职期间还伪造多家公司印章,并持续使用假印章伪造相关文件直至2024年5月。2024年8月,朱某某、赵某某因触犯TCL经营管理“红线”被G公司开除,TCL体系内永不录用。2024年9月12日,公安机关以赵某某涉嫌伪造公司印章罪立案侦查。
7.H公司两名员工及两名外部人员涉嫌职务侵占罪被刑拘
H公司原总监王某、原组长易某,勾结面板维修供应商等外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以调包方式私自将产品运出后对外出售并侵占相关款项。王某、易某因触犯TCL经营管理“红线”被H公司开除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TCL体系内永不录用。2024年8月,公安机关以王某、易某及2名外部人员涉嫌职务侵占罪刑事立案,并对四人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同期,上述人员已退还不法所得,涉案供应商被列入黑名单并追究违约金。
8.I公司一名员工涉嫌职务侵占罪被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I公司原销售经理封某,利用职务便利,违规引入其亲属名下公司与I公司进行交易并截留I公司款项,封某的行为触犯TCL经营管理“红线”,严重损害I公司利益。I公司发现后对封某作出开除处理,TCL体系内永不录用。2024年11月,公安机关以封某涉嫌职务侵占罪立案侦查。
9.J公司一名员工涉嫌职务侵占罪被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J公司原高级技师曹某,利用职务之便,多次伙同供应商以虚假收货、验收工程材料等方式非法侵占公司财物。2024年9月,曹某因触犯TCL经营管理“红线”被J公司开除,TCL体系内永不录用。10月9日,公安机关以曹某涉嫌职务侵占罪立案侦查。
10.K公司一名员工涉嫌职务侵占罪被刑拘
K公司原高级工程师林某,利用职务便利伙同供应商违规倒卖备品获取不法所得。林某因触犯TCL经营管理“红线”被K公司开除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TCL体系内永不录用。2024年4月,林某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同期其已退还非法所得;供应商配合林某违规操作获利,已退还全部非法所得并支付违约金。
11.L公司一名员工触犯“红线”被开除
2024年5月,L公司仓管员钟某某,以向供应商提供装卸服务为由,多次违规收受供应商小额微信红包。2024年6月,钟某某因触犯TCL经营管理“红线”被L公司开除,TCL体系内永不录用。
12.M公司一名员工多次触犯“红线”被开除
M公司原运营主管章某,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非法侵占公司财物;操纵他人冒领工资;发生违规关联交易行为且未按规定进行利益冲突申报;阻挠、妨碍审计调查。2024年11月,章某因多次触犯TCL经营管理“红线”被M公司开除,TCL体系内永不录用。
3.上海AI“模塑申城”实施方案出炉,加快GPU/ASIC/FPGA等芯片攻关
12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推进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建设智能算力集群、语料供给体系、虚实融合实训场、行业基座大模型等基础底座,打造智能终端、科学智能、在线新经济、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等关键领域生产力工具,聚焦金融、制造、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重点行业加速应用赋能。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建成一批上下游协同的赋能中心和垂直模型训练场。
以下是《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
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落实《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加速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瞄准技术前沿,坚持应用牵引,通过推进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建设智能算力集群、语料供给体系、虚实融合实训场、行业基座大模型等基础底座,打造智能终端、科学智能、在线新经济、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等关键领域生产力工具,聚焦金融、制造、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重点行业加速应用赋能。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建成一批上下游协同的赋能中心和垂直模型训练场。
二、强化基础底座赋能
(一)打造超大规模自主智算集群。建设自主可控智算支撑底座,支撑全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算力需求。加快通用图形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等自主智算芯片攻关,强化分布式计算框架、并行训练框架等自主软件研发。建设自主智算软硬件适配中心,推进自主智算芯片测试和集群验证。培育智算云服务商,探索训推一体的服务模式。优化市级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算力资源统筹调度能力。提升绿电供给能力,降低全市各类智算中心用电成本。
(二)构建多层次语料供给体系。建立一批通用和专用语料库,打造多层次语料体系,支撑基础大模型研发和垂直应用。聚焦前沿大模型训练需求,推动打造基础大模型训练语料库。聚焦金融、制造、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行业需求,打造一批行业开放语料库与测试数据集。建设语料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语料处理、生产、运营等工具链平台。培育一批开箱即用的语料服务产品。探索建立新型语料开放共享收益分配机制。
(三)建设虚实融合超大型实训场。依托头部企业和科研机构,打造虚实融合的超大型实训场,建设支撑实训场的高性能计算集群、高精度三维建模和高质量训练数据集,创建与物理实体对应的高精度仿真环境和仿真训练系统,搭建超大规模城市级的模拟应用场景,率先赋能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大模型实训。
(四)加快行业基座大模型体系创新。加速通用和专用大模型融合创新,打造一批行业基座大模型。支持行业企业做强基础大模型(L0)和开源生态,推动强化学习、指令微调、思维链等技术创新应用。加快培育一批融合行业数据集的行业基座大模型(L1),鼓励知识蒸馏、剪枝、量化、参数共享等技术研发。围绕场景应用大模型(L2)和智能体研发应用,培育一批行业应用开发商和集成商,鼓励企业搭建模型即服务平台,促进大模型落地应用。
三、加快关键生产力工具打造
(五)人工智能+智能终端。推动端侧轻量化模型创新,促进端侧模型与终端企业加强合作,搭建智能体平台,打造AI终端、AI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人工智能新终端。构建人工智能消费终端软硬件适配平台,打通底层硬件、中层模型和上层应用,依托自主芯片和自主模型构建完整人工智能终端软硬件能力。
(六)人工智能+科学智能。鼓励本市高校、青年科学家队伍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在优势学科领域开展交叉研究,加速基础科研成果涌现。支持重点科研机构聚焦生命科学、物质研究、工程技术、大气分析等领域,布局开发科学智能平台工具链和相关科学数据集。推动创新企业联合科研机构打造科学智能行业应用示范基地,加快在生物医疗、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方向实现成果转化。
(七)人工智能+在线新经济。聚焦智能搜索、内容创作等方向,加速孵化面向消费市场的高成长、高价值应用,打造人工智能时代平台经济。推动头部企业联合设立企业风险投资基金、产业生态基金,发挥协同效应,培育新赛道创新型企业。鼓励在线新经济企业利用大模型对内赋能,优化个性化营销、客户支持、智能购物助手等服务。
(八)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汇聚车端采集训练、实时路侧等多源数据,构建具备统一格式与流通规则的数据资产库。支持车企持续优化高阶智驾系统、攻关智能座舱操作系统,研发自动驾驶端到端大模型。持续推动汽车芯片研发突破,推动智能座舱、车控微控制单元等关键芯片攻关及量产应用。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生态,赋能智能出租、智能重卡等垂直应用场景,加快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建设。
(九)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组织技术攻关,研发端到端、多模态、空间智能等具身智能算法模型。依托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聚焦开源机器人本体及数据集、开源自主仿真平台,打造开源技术底座。开展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开放动作数据集。推进行业优质企业场景开放,试点开展百台以上机器人规模应用。依托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区域打造人形机器人创新生态空间。
四、推动重点垂直领域应用
(十)人工智能+金融。推动金融行业利用垂直大模型,打造智能客服、智能营销等工具,强化多模态处理等功能。鼓励优化投资服务平台,推动智慧投研、智慧银行、智能问答等工具规模应用。支持研发反欺诈、信用评分、风险预警等垂直大模型平台,提升金融风控智能化水平。推动运用大模型技术,研发金融数据分析、趋势预测、投研撰写等智能工具。
(十一)人工智能+制造。加快构建中文工业通识知识库,支持大模型训练。推动基于行业语料库研发L1模型,挖掘共性超级场景向上下游规模化推广。推动建设模型即服务平台,形成行业L2大模型池,支持行业内智能体规模化训练、部署和管理。聚焦产品营销、产品设计、研发协同、设备管理、智能排产、智慧物流、安全管理、质量追溯、产品售后等方面,开展重点场景揭榜挂帅,培育专业服务商队伍。
(十二)人工智能+教育。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打造智能化学习平台。建立专业语料标准,构建学科知识图谱,建设自适应学习平台和智能助教系统。支持各区、各高校引入课堂教学智能诊断与评价工具,探索建设教师专业能力智能评价系统。推动大模型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协同联动,打造领先的数字人教学解决方案,推出人工智能辅助学习助手和人工智能教育终端产品。
(十三)人工智能+医疗。推动医疗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基地建设,打造医疗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一体化平台。加快医疗大模型在辅助诊断、病理学分析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提升诊断识别精准度。持续拓展大模型在健康咨询、医疗问答、病历智能生成及内涵质控中的应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探索大模型在流行病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方面的应用,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能力。
(十四)人工智能+文旅。推动影视传媒机构和网络视听平台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开发智能工具,助力生产端降低成本。加快构建超高清视频库和高质量文旅专用语料库,增强基础大模型研发和文旅垂直应用能力。鼓励旅游大模型在旅游行程规划、导游导览、机酒预订、智能客服等场景应用。支持大模型在书画艺术生成、文创设计、文旅公共服务与治理等场景的应用。聚焦虚拟主播、文旅元宇宙等场景,推动数字人与大模型融合,提升多模态交互能力。
(十五)人工智能+城市治理。支持利用多模态大模型构建城市治理感知助手,支撑城市智慧决策。聚焦土方消纳、林地空间、低空经济、商务楼宇监测、智慧交通、环境治理、智慧安防等方面,打造垂直大模型应用标杆示范场景。推动利用大模型提升市民便民服务效率,深入挖掘热点民生问题。推动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智能终端等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提高治理效率。
五、加速创新应用生态构建
(十六)构建大模型创新发展生态。依托市级人工智能产业工作机制,加强对“模塑申城”工作的统筹领导、协调推进和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相关区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实施。加强对软硬件核心技术攻关、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垂直行业示范应用的支持,优化智能算力补贴政策,鼓励相关主体积极建设、使用自主智算集群。
(十七)构建高水平开源开放生态。依托基础大模型研发机构,引入专业团队,打造大模型开源生态运营平台。引导开源模型和工具入驻开源社区,向各类主体提供模型、数据、工具链等公共服务。建设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和在线实践课程,培育开发者生态。支持开展开源模型和工具推介等线下活动,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社区。支持开源大模型搭建全球化的线上社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社区和项目。
(十八)构建重点行业协同发展生态。聚焦金融、制造、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6大重点行业,支持头部企业牵头,推动上下游协同,形成“模型+实践+语料”的三环紧扣的落地应用合作架构,加快建设一批行业赋能中心。深入开展上海国资国企“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国企开放更多大模型应用场景。
(十九)构建产业投资基金赋能生态。发挥市级人工智能先导产业母基金引领作用,加强市级产业资本统筹,支撑本市人工智能战略领域健康发展。推动成立算力和语料基金,探索算力和语料作价入股等模式,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
(二十)构建产业孵化培育生态。遴选专业运营团队,创新扶持政策,打造大模型创新企业孵化器。依托“模速空间”,深化全要素赋能,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先导区建设。依托“模力社区”,聚焦垂直模型应用,打造垂直模型上下游生态和产业链集聚效应。鼓励多元协同合作,引入行业场景资源,加速颠覆性技术和创新产品的突破和应用。
(二十一)构建人工智能测试评估体系。加快建设大模型测评标准,支持本市创新主体参与或主导国内外大模型测评标准研制。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测试验证平台,面向智能体、具身智能等重点应用,提供测试验证服务。依托优质企业和测评机构等,围绕通用和垂直领域应用,加快大模型测评语料库体系建设。
(二十二)强化生态要素保障。支持开展大模型应用大奖赛、路演、应用培训等活动,助力成熟场景的规模化复制和推广。加大国内外顶尖大模型创新团队和科学家引进力度,依托上海创智学院等机构,打造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培养国家试验区。依托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构建全球合作平台和交流协作网络,支持本土模型打响品牌、实现出海。加强与国际组织等合作,参与国际人工智能治理规则构建。
(来源:上海经信委)
4.六部门发文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存储技术被划重点
12月30日,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发布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把握数据产业变革趋势,面向数据采集、存储、治理、分析、流通、应用等关键环节,加快培育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推动各类业态协同发展,提高数据产业生态塑造能力。
以下是该指导意见的具体内容:
数据产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据资源进行产品或服务开发,并推动其流通应用所形成的新兴产业,包括数据采集汇聚、计算存储、流通交易、开发利用、安全治理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数据产业是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促进数据产业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面向数据采集汇聚、计算存储、流通交易、开发利用、安全治理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激励政策、优化产业布局、培育竞争主体、促进技术创新、健全产业生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数据企业成长,为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到2029年,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数据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数据技术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数据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催生一批数智应用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据企业,数据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域聚集和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加强数据产业规划布局
(一)优化产业发展结构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数据领域核心技术突破、资源体系构建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等,组织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实现数据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把握数据产业变革趋势,面向数据采集、存储、治理、分析、流通、应用等关键环节,加快培育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推动各类业态协同发展,提高数据产业生态塑造能力。
(二)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设立数据业务独立经营主体,支持数据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促进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大力培育创新型中小数据企业,支持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数据、算法、算力等资源使用便利。加强产学研用协作,打造数据产业创新联合体,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
(三)推动数据产业区域聚集
发挥数据流动不受地理区位限制的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建设数据产业集聚区,为数据企业用数、用云、用能、用地和人才引进等提供便利政策。加强分类指导,围绕资源汇聚、技术创新、应用牵引、算力支撑等方向,引导各地逐步形成协同互补、特色发展的格局。
三、培育多元经营主体
(一)培育数据资源企业
支持企业依法依规对其合法获取的数据进行开发利用,培育一批贴近业务需求的行业性数据资源企业。鼓励企业间按照市场化方式授权使用数据、共同分享收益,推动企业跨行业发展。
(二)做强数据技术企业
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培育一批面向数据采集汇聚、计算存储、流通交易、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型企业,重点支持原创性引领性数据科技创新发展。
(三)扶持数据服务企业
支持企业面向数据流通交易提供专业化服务,重点围绕业务咨询、交易撮合、合规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培育一批数据服务企业,发展数据流通交易新模式新业态。
(四)做优数据应用企业
支持企业面向“智改数转”、新兴产业和全域数字化转型需要,创新应用模式,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价值,赋能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深刻理解行业特征、高度匹配产业需求的数据应用企业。
(五)发展数据安全企业
支持企业面向数据大范围、高速度、高通量流通的发展趋势,研发智能化数据安全产品,大力发展数据可信流通技术,培育一批满足高水平动态安全需求的新型数据安全企业。
(六)壮大数据基础设施企业
支持企业面向数据安全可信交换、高效流通利用,创新基础设施服务解决方案。聚焦一体化算力、公有云、低代码平台,以及可信数据空间等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据基础设施企业。
四、加快数据技术创新
(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大力推动云边端计算技术协同发展,支持云原生等技术模式创新,形成适应数据规模汇聚、实时分析和智能应用的计算服务能力。加强新型存储技术研发,支撑规模化、实时性跨域数据存储和流动,提高智能存储使用占比。面向人工智能发展,提升数据采集、治理、应用的智能化水平。强化数据标注、数据合成等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可信数据空间、区块链、隐私计算、匿名化等可信流通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二)增强创新支撑能力
支持建设数据领域科学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数据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原创性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数据产业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建立创新联合体,优化产学研协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落地。完善开源治理生态,支持建设数据技术开源平台和社区,引导激励企业深度参与社区运营。
五、提高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一)扩大数据资源供给
推进“一数一源”,加强公共数据治理,加大共享开放力度,鼓励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保护企业对其依法合规享有或获取、持有的数据的合法权益,支持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开发利用数据。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在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要求和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开放数据,支持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组织开展合作,共同建设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行业可信数据空间,促进数据可信交互、高效协同和融合利用,推动跨行业跨领域数据互通共享。支持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前提下,加强个人数据开发利用。
(二)推动应用创新和产业融合
推动政府部门、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开放场景,激发数据应用创新活力。支持企业围绕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绿色低碳等行业领域,打造一批“数据要素×”典型场景,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鼓励企业参与政务数据应用创新,助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促进数据资源、应用场景、数据企业、数据产业集聚。支持企业面向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开发高质量数据集,大力发展“数据即服务”“知识即服务”“模型即服务”等新业态。
六、发展数据流通交易
(一)促进数据合规流通交易
建立健全数据交易规则,鼓励探索多元化数据流通交易方式,优化数据交易机构布局,支持数据交易机构、数据流通交易平台互认互通。支持企业贴近市场需求,开发数据产品和服务,实现数据合规高效流通。构建数据跨境便利化服务体系,强化数据跨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
(二)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
培育数据经纪、数据咨询服务机构,提升产品发现、市场拓展等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合规认证、安全审计、质量评价、资产评估、争议仲裁、风险评估、教育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健全数据资源价值评估服务体系,为高质量开展企业数据资源入表提供有力支撑。鼓励创新数据保险、数据信托等金融服务产品。建立健全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七、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一)推动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面向数据高效流通利用,统筹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构建泛在可及、智能敏捷、协同高效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支持企业结合应用场景,推进安全可信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数据基础设施相关标准研制,逐步形成可推广复用的技术方案和实施规范,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发展通算、智算、超算等多元化算力资源,支持企业参与算力全产业链生态建设,构建一体化高质量算力供给体系。加强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数据传输技术应用,加快算网融合、并网调度、储能散热等关键技术创新。支持采用弹性带宽、任务式服务、数据快递等方式,降低网络使用成本。
八、提高数据领域动态安全保障能力
(一)创新数据安全产品服务
推动基础设施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协同发展,加强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安全传输、合规检测等技术创新,培育壮大适应数据流通特征和人工智能应用的安全服务业态。支持企业创新数据分类分级、隐私保护、安全监测、应急处置等数据安全产品和服务。
(二)加强动态数据安全保障
扩大可信流通技术应用范围,增强数据可信、可控、可计量开发利用能力。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相关规范,落实数据流通利用全过程相关主体的安全责任。健全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加强对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数据的保护。
九、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加强制度标准建设
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鼓励探索数据产品、软件和服务计价新模式。健全数据领域监管制度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数据产业运行监测。落实《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快推动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流通利用、数据基础设施等标准规范研制。加强国际国内数据标准衔接,积极参与国际数据治理规则制定。
(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等相关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数据产业项目予以支持。鼓励“投早投小”,充分发挥现有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数据产业投资引导子基金,培育数据领域专业性投资机构,推动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地方建立数据企业培育库,加强投融资合作对接。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数据企业发展特征的金融产品。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产教融合,加快数据领域学科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坚持需求导向,发挥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构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支撑的数据领域学科专业建设体系,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大力培养领军科学家。立足产业发展,重点培养数据采集、治理、分析及合规建设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打造高水平数据人才队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首席数据官。突出创新引领,加大引智引才工作力度,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数据人才,支持数据领域人才出国(境)培训交流。
各级发展改革、数据、教育、财政、金融监管、证监等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把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重要举措,认真组织实施,狠抓贯彻落实,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附件:数据技术和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数据采集。推动基于5G、物联网等技术的数据实时采集方式创新,支持高精度数据采集、合规采集、自动识别采集等采集技术创新,提升数据采集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数据存储。加快发展高带宽、高容量、高性能存储器,推动湖仓池一体、数据编织、数据压缩等技术创新。支持面向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使用需求,提供全栈数据存储产品和解决方案。
数据治理。推动数据清洗、质量检测、数据加工、数据标注、数据集成等技术和业态发展,创新数据开发治理一体化模式,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化数据处理、数据标注、模型构建、预测分析等领域的应用。
数据分析。大力发展云计算、边缘计算,推进商业智能、数据引擎、数据融合、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平台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支持机器学习、预训练大模型、深度合成服务算法等迭代创新。加速向量数据库、多模态数据分析等实时检索分析技术突破。
数据交易。发展数据流通交易市场,培育数据经纪、数据托管等新业态,提高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服务能力。
数据应用。深化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数据应用,培育“数据即服务”等数据智能应用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支持大模型应用创新发展。大力支持重点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数据安全。支持数据加密、防勒索、容灾备份、数据冗余等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加强量子加密、多因子身份认证、端到端加密、零信任安全等技术创新,加快突破可信数据空间、区块链、隐私计算、匿名化等数据可信流通技术,发展数据安全监测预警、数据合规检测、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服务业态。
5.重庆首支AIC股权投资试点基金落地,首期10亿元投向IC等领域
据重庆两江新区消息,近日,两江基金会同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工银投资及渝富集团发起设立的“重庆工融创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两江新区市场监管局完成工商注册,标志全市首支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基金在两江新区率先落地。
据介绍,“重庆工融创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由两江基金管理的两江高质基金联动工银投资、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共同出资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围绕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和“416”科技创新布局,投资方向聚焦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优质科创企业。
“本次‘重庆工融创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落地是两江新区推动AIC股权投资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将以本次基金落地为契机,加快引导各大银行AIC等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更大力度支持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
今年9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做好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关于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的通知》,明确支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通过发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方式开展股权投资,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并将政策试点范围扩大至重庆等18个城市。
6.总投资30亿元,武汉敏声射频滤波器项目封顶
据中国光谷消息,近日,位于武汉新城的光芯产业园项目再刷建设“进度条”,厂房主体已全面封顶。
(来源:中国光谷)
该项目位于武汉新城主轴,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用于武汉敏声新技术有限公司总部大楼、研发中心、芯片制造厂房及附属设施等。
武汉敏声成立于2019年,由十余位海外专家回国创业,目前已成长为国内高端BAW滤波器的头部企业,在武汉、苏州、北京、新加坡等四地布局设立研发设计中心、产品中试平台及大规模量产基地,在国内率先实现BAW滤波器的技术突破并实现规模化量产。
2024年,武汉敏声启动月产能1万片晶圆的自有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30亿元,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届时产能将达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预计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目前,该公司已成功量产超过10余款BAW滤波器,通过70余家客户产品验证,并为30余家下游客户供货,出货数量超1亿颗。
今年9月,武汉敏声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长江产业集团、骆驼基金等。这是武汉敏声自2019年成立以来获得的第4轮融资。截至目前,武汉敏声融资金额近10亿元,估值近30亿元。
武汉敏声新技术有限公司由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孙成亮教授联合14名国际知名业内专家共同创立。该公司以射频滤波器为拳头产品,同时覆盖压电式麦克风以及压电超声传感器芯片,致力于打造成一家集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
7.上海大模型与具身智能基金齐发,首期规模均为10亿元
据上海国投先导基金消息,2024年12月30日,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首批遴选生态合作伙伴签约暨第二批遴选申报发布仪式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仪式上,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管理公司与首批12家生态合作基金正式签约,共认缴出资67亿,基金总规模250亿,放大倍数3.73倍。
上海国投公司与浦东新区共同发布上海具身智能基金、与徐汇区共同发布上海大模型基金,旨在发掘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科技创新项目,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助力上海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据悉,两只基金的首期规模均为10亿元。
(来源:上海国投先导基金)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于2024年7月26日正式发布,旨在发挥“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产业投资、并购整合、补链强链功能,是上海提升三大先导产业整体能级和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金融支持举措。
9月23日,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发布首批遴选公告,共有156家机构踊跃申报。经过2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上海三大先导母基金完成了专家评审、立项尽调、现场答辩、正式投决等全部流程,筛选出符合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具有高度专业和策略多元特点的子基金作为首批生态合作基金。这些基金中不少是基于与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的合作,首次在上海发起设立基金。
8.天成先进12英寸晶圆级TSV立体集成生产线正式投产
2024年12月30日,天成先进12英寸晶圆级TSV立体集成生产线正式投产。本次投产聚焦三大类型,共计六款产品,产品基于天成先进“九重”晶圆级三维集成技术体系,围绕“纵横(2.5D)”、“洞天(3D)”、“方圆(MicroAssembly)”三大技术方向,覆盖智能驾驶、传感成像、数据通信等多个领域用户。
(来源:珠海天成先进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珠海天成先进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4月,位于珠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家高科技国有控股公司。该公司定位于行业领先的TSV立体集成科研生产基地,聚焦新一代立体集成产品、微系统产品,打造覆盖立体集成全系列产品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平台。
天成先进致力于半导体晶圆立体集成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建立了业界首个用中文命名的晶圆级三维集成技术体系——“九重”,聚焦“纵横(2.5D)”、“洞天(3D)”、“方圆(Micro Assembly)”三大技术系列。天成先进以“高深宽比TSV硅通孔技术”、“双大马士革RDL重布线技术”、“多芯集成大晶圆重构技术”以及“多维互连高密度组装技术”为核心技术,建立起完整的中道工艺技术架构,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完善的12英寸系统集成与晶圆级先进封装解决方案。
天成先进官方消息显示,一期建设完成后将具备年产24万片TSV立体集成产品生产能力,二期建成后将具备年产60万片生产能力,在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自动驾驶、传感与成像、射频与通信、消费电子及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天成先进项目2023年3月30日开工建设,2023年10月30日主体封顶,2024年3月30日启动工艺设备移入,2024年7月30日完成主要设备移入和二次配工程,并于今日生产线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