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康希通信回应专利诉讼:将积极准备相关应诉工作,维护公司权益不受侵害;基本半导体“一种离子注入沟道效应抑制方法”专利获授权;同济大学团队实现复合材料智能感知与电磁隐身一体化

作者: 爱集微 05-09 07:39
AI解读文章
来源:爱集微 #专利#
2582

1.康希通信回应专利诉讼:将积极准备相关应诉工作 维护公司权益不受侵害

2.基本半导体“一种离子注入沟道效应抑制方法”专利获授权

3.同济大学邱军团队实现了复合材料智能感知与电磁隐身一体化,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4.东南大学杨洪教授课题组在仿生光子软致动器领域取得新进展

5.北京大学-知存科技存算一体联合实验室揭牌


1.康希通信回应专利诉讼:将积极准备相关应诉工作 维护公司权益不受侵害

5月8日,康希通信发布公告称,近日,公司获悉,Skyworks Solutions, Inc.,Skyworks Global Pte Ltd. 和 Skyworks Solutions Canada, Inc.(以下统称 Skyworks)在美国加州中区联邦地区法院起诉公司子公司康希通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和 GRAND CHIP LABS, INC., 专利侵权。

原告(Skyworks)声称公司的部分 Wi-Fi FEM 产品侵犯了其在美国的 5 项专利,请求判决被告侵犯了原告的下列美国专利,专利号分别为 US 8,717,101、US 9,917,563、US 9,450,579,US 9,148,194 和 US 7,409,200;同时请求判决被告对侵权行为进行赔偿,赔偿数额不低于使用其专利的合理许可费以及利息、费用。

康希通信指出,公司境外市场销售以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地区为主,2023 年度其他海外国家的销售占比低于 5%。公司目前海外市场拓展以东南亚市场及欧洲市场为主。

其进一步表示,目前公司尚未收到美国司法机构的正式诉讼文件。专利权具有地域性,公司在美国的专利诉讼不会影响到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公司高度重视上述诉讼,将积极准备相关应诉工作,积极维护公司权益不受侵害。

据悉,Skyworks于5月6日向美国加州中区地方法院正式起诉康希通信、美国康希(GRAND CHIP LABS, INC)。此次Skywoks共发起两个案件。

一起案件(Case 8:24-cv-00974 )中,Skywoks指控康希通信侵犯四项射频专利:US8,717,101; US9,917,563; US9,450,579; US9,148,194。这些专利主要涉及对射频信号放大的精细化管理、细化“射频信号的方法”,以及减少信号干扰并实现低成本等诸多技术问题的改进。

另外一起案件( Case 8:24-cv-00976)中,Skywoks指控康希通信侵犯一项射频专利:US7,409,200。根据起诉书记载,这项专利原本属于Skyworks在2011年5月收购的加拿大半导体公司SiGe的(后改名Skyworks Solutions Canada, Inc),并在2011年8月双方签署了一份许可协议,SiGe授予Skyworks该专利的独家许可。该专利通过使用改进的电路以节能的方式增强Wi-Fi FEM性能来解决市场对更小、更高效芯片的需求。

Skyworks表示,其在无线半导体行业以其创新的射频和半导体系统设计方法而闻名,它是Wi-Fi前端模块(“FEM”)行业的全球领导者。

2.基本半导体“一种离子注入沟道效应抑制方法”专利获授权

天眼查显示,深圳基本半导体有限公司近日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离子注入沟道效应抑制方法”的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17371258B,授权公告日为2024年4月30日,申请日为2023年12月8日。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离子注入沟道效应抑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确定屏蔽层厚度,仿真获得形成所述屏蔽层的氧化仿真参数;对确定厚度的所述屏蔽层进行离子注入仿真,获得离子注入的注入仿真参数;以所述氧化仿真参数和所述注入仿真参数为依据,进行实际流片;还包括选取外延片,以所述氧化仿真参数和所述注入仿真参数为依据,在所述外延片上热氧化形成所述确定厚度的屏蔽层,并在形成有所述屏蔽层的外延片上进行离子注入;在已完成离子注入的外延层上形成碳保护膜,完成激活退火后去除所述外延层上覆盖的碳保护膜,本申请通过设置屏蔽氧化层将注入的离子在进入SiC晶片前的运动方向变为无序化,有效抑制了SiC晶片离子注入过程中的沟道效应。

3.同济大学邱军团队实现了复合材料智能感知与电磁隐身一体化,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电子皮肤具有人体皮肤特有的感知功能,能使装备获得灵敏感知能力,为人机共处提供安全保障,为人机协作提供交互手段。隐身是人类长期以来的梦想,无论在学术界、产业界还是国防领域都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兼容智能感知和隐身功能,使装备能够对外感知的同时无法被外界感知,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运行环境和任务需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挑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邱军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类珊瑚状多尺度复合材料,通过仿生结构设计实现智能感知和隐身功能的兼容。这一目标的实现得益于材料独特的泡沫结构以及微纳组分的协同作用,这些元素的电磁耦合效应大幅增强了对太赫兹波的吸收与衰减能力,同时通过低红外发射率成分和低热导率结构的设计实现了红外波的隐身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当复合材料受到不同应变刺激时,内部的导电网络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产生不同的电信号,赋予其智能感知功能。因此,智能感知、太赫兹隐身、红外隐身三种功能在一种复合材料上实现了兼容(图1)。该研究以“Coral-Inspired Terahertz–Infrared Bi-Stealth Electronic Skin”为题,近日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在线发表。

图1 基于天然珊瑚的智能感知和电磁隐身一体化复合材料的仿生机理

智能感知和电磁隐身一体化复合材料的灵感来自于天然珊瑚的功能。当海水经过珊瑚消化循环腔时,其中的钙和二氧化碳被珊瑚触手吸收。复合材料吸收电磁波作用类似于珊瑚这种吸收海水中营养物质的行为,当电磁波进入材料内部,通过多重反射和散射、极化损耗、传导损耗和磁损耗以及1/4波长共振机制被吸收掉。该复合材料在太赫兹波段显示出高达84.8 dB的最大反射损耗值,有效吸波带宽覆盖0.2-2.0 THz频段。热红外图像的结果显示,该复合材料与商用隔热材料相比表现出更低的表面温度,且随着时间的增加温度基本不变,具有稳定的热屏蔽能力。将材料置于掌心,观察到其与环境颜色相近,表明在红外辐射下不可见。在不同供电电压下,材料还能像“变温龙”一样快速调整自身温度,达到动态红外隐身的效果(图2)。

图2 复合材料的太赫兹、红外波谱段隐身性能及其自适应性

当珊瑚触手感知到微小的外部刺激时,会通过扩散的神经系统传递刺激信号。这种智能感知和电磁隐身一体化复合材料的电子皮肤功能类似于珊瑚触手,其受到外部刺激时,通过传输电路传递电信号生成用于决策的信息。即使对该复合材料进行多次压缩-释放,电流信号的变化都基本保持稳定,并且能准确地检测到压缩速度的快慢,表现出高重复性和高灵敏度。同时,其可作为皮肤传感器,通过感应人体运动并将触觉信息转换为电信号,为健康监测提供解决方案(图3)。

图3 复合材料在不同运动程度下的感知性能

该研究工作在复合材料自我感知能力、自我防护能力和适时应变能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装备自主感知和智能电磁防护开辟了新方向,也为未来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健康监测等领域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邱军教授、杜江副教授,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刘遵峰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李尚婙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06177(同济大学)

4.东南大学杨洪教授课题组在仿生光子软致动器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杨洪教授课题组在仿生光子软致动器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Patterned Photonic Actuators with Dynamic Shape-Morphing and Color-Changing Capabilities Fabricated by Athermal Embossing Technology”为题,在国际权威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在线发表。

近年来,光子软致动器因具有在外部刺激下颜色和形状协同变化的能力,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光子软致动器的颜色来自于表面微纳结构(如光子晶体)对入射光的衍射、反射或干涉;当光子致动器感知外界刺激时,可依靠结构色准确直观地反映软致动器的细微变化。然而,目前整体式光子致动器的响应变形常常会导致颜色均匀性和循环性能差,且仍存在制备工艺繁琐耗时和变形量较小等缺点。因此,开发高效、快速、经济的方法来制造具有图案化颜色和大变形能力的图案化光子致动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东南大学研究团队报道了一种非热压印技术,可用于快速制备基于近红外光响应液晶弹性体的图案化光子致动器。整个制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首先,利用掩模辅助技术在培养皿上自组装成图案化的聚苯乙烯微球阵列模板;随后,将涂覆有预聚物的液晶弹性体致动器放置在模板表面,并在紫外光照下快速聚合;最后与模板剥离获得图案化光子致动器。与传统制备方法相比,这种非热压印技术可以在现有的致动器上简单快速地制造微纳结构,并产生图案化的结构颜色。由此获得的图案化光子致动器表现出明亮的角度依赖结构色、复杂的三维形状变化以及在近红外光刺激下良好的颜色耐久性。

基于这种非热压印技术,课题组进一步制作了各种基于液晶弹性体的图案光子致动器,并论证其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协同改变结构颜色和形状的能力。其中,蝴蝶形状的致动器可以在扇动翅膀的同时产生结构颜色的动态变化,千纸鹤形状的致动器同时具备形状记忆、结构颜色信息存储和动态显示等特性。这种非热压印技术能够简化具有复杂三维形状变形能力的图案化光子软致动器的制备过程,在防伪标识、信息存储和智能设备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钱尼娜,杨洪教授和王猛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东南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06534(东南大学)

5.北京大学-知存科技存算一体联合实验室揭牌

5月5日,“北京大学-知存科技存算一体技术联合实验室”在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大厦正式揭牌。

知存科技消息显示,此次与北京大学共建实验室,是知存科技针对多模态大模型时代的算力需求对存算一体技术发展的重要部署,也是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战略升级的重要实践。该实验室揭牌对知存科技来说是产学研融合战略升级的重要开端。接下来,知存科技将投入近亿元资金继续加强与顶级高校的深度合作,探索更多创新合作形式、挖掘深度合作内容,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激励、加快存内计算技术创新及产业应用,在多模态大模型时代推动存算一体技术赋能科技创新。

在合作项目层面,知存科技将联合蔡一茂院长、吴燕庆研究员、唐希源研究员等顶级学者及课题组,围绕Flash存算一体技术,模拟存算一体高能效ADC技术,以及新材料存算一体技术展开共研,促进存算一体芯片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北京大学-知存科技存算一体技术联合实验室”的首个合作共研项目将由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类脑智能芯片研究中心唐希源研究员带队,面向边缘AI攻克存内计算芯片技术难题。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专利#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