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调查】美企中国区裁员的另一种真相

作者: Oliver 2022-12-16
AI解读文章
来源:爱集微 #美满电子# #美光# #德州仪器# #Lam#
5.9w

集微网消息,近日,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国际半导体设备大厂Lam Research受10月7日美国对华制裁的新政影响,已经开始对中国区进行裁员。截至发稿日,这家半导体设备龙头厂尚未对此做出公开回应。

若消息属实,Lam将是今年第4家专门针对中国区进行裁员的美国半导体企业,根据集微网此前报道,美光、德州仪器以及Marvell三家企业先后缩减或完全裁撤了中国地区的研发部门。

事出必有因,四家美国半导体巨头的裁员之势在短短一年之内席卷而来,这与拜登政府主导的中美产业链割裂息息相关。但在这种惯性思维下,美企裁员事件的背后却隐藏着另一种真相。以Marvell裁撤中国研发部为例,在中美大环境的笼罩下,其真实原因鲜为人知。

藏在外企裁员后的暗流

今年10月,Marvell裁撤中国区上海和成都分公司的大部分研发成员时,仅表示此举是出于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及组织架构调整。事件发生后,一位产业链人士曾告诉集微网,Marvell裁员事件与此前美光裁撤上海团队如出一辙,都是在美国政府强压下弱化中国研发布局,加速中美半导体产业链割裂。另外,Marvell中国区裁员所花费的数千万人民币届时将由美国政府买单。

在这种惯性思维下,也有业内观点指向其他因素。一位电子行业分析师就指出,Marvell裁员是为了此前总价约100亿美元的光芯片厂商Inphi收购案,由于存在业务重合,需要裁撤一部分重叠的研发团队。

另外,今年以来的芯片产业景气度周期性下行,也被认为是IC设计公司裁员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Marvell今年前三季度总营收持续增长,第三季度总营收实现同比增长26.92%的同时,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了121.27%。在产业周期低谷能有如此的业绩表现,Marvell过冬似乎也无需自毁在中国耕耘多年的研发基业。

要知道,Marvell在中国的员工总数一度接近千人,在中国上海、南京、成都和北京都曾设有研发中心,其中设在上海的国际研发中心曾拥有800多名研发人员,是继美国总部、以色列以外的第三大研发中心。

“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的,”一家本土新锐公司的董事长张梁(化名)在谈到Marvell裁员的真实原因时,提到了该公司薪资和人员稳定性的问题。

近五年来,美国对华制裁催化中国半导体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火热时代。资本快速入局后,初创企业不断增多,“先融资再挖人”的基本套路不仅让整个行业的薪资水平迅速上升,也让外企在中国的研发部门被挖得摇摇欲坠。

张梁告诉集微网,薪资激增带来的高成本和人员的严重动荡其实才是Marvell公司裁撤并放弃中国区研发的主要原因。观察NXP、美光、高通等公司过去几年的情况不难发现,这些外企每年都有不少研发人员被高薪挖走,或是跳出来成立初创企业。即便Marvell顺势而为每年加薪留人,但中国团队仍然面临严重的人员流失。

一位知情人士也指出,Marvell原本对中国市场预期极高,但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芯片设计工程师有着严格的工艺节点限制,该公司中国区设计团队能力提升后却无法参与到新工艺节点的研发,只能参与到一些小项目中去,存在感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工资还越来越高,Marvell似乎才意识到这一步棋走错了。

投入产出比越来越小,人员大量流失还引发技术泄露风险,Marvell最终选择放弃中国多年来的研发布局。该公司裁员的背后,也掀开了一股产业暗流,在当今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叠加中国区成本优势消失殆尽,海外企业在国内的研发布局正加速外迁。张梁认为,在这股暗流中,也揭开了当前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产业乱象,即资本泡沫下的行业薪资激增。

作为一名半导体行业老兵,2005年回国时的张梁就亲眼见证了印度科技产业当时是如何用每年百分之几十薪资普涨,将欧美企业在印度的研发中心一步步逼向中国大陆。

这一次,外企研发部门从中国撤出的暗流走向尚不明朗。一位高通前研发主管Mike告诉集微网,有可能重回印度或其他亚洲国家,也有可能是爱尔兰等欧洲国家。

“据我们了解,中国的芯片设计人力成本大约是印度的3倍,是爱尔兰的1.5倍,”Mike补充道,“中国工程师薪酬激增的乱象令人震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力成本比还在进一步扩大。所以,国际企业撤出研发其实是一种自然的商业选择。”

警惕乱象 产业亟需返璞归真

针对Mike的说法,集微网向多家本土设计公司创始人求证时得知,中国大陆尤其是上海等一线城市的IC设计业薪资增长已偏离正常的发展轨迹。一家国产存储器设计公司CEO直言:“目前,上海的芯片研发工程师平均薪酬已经是全球最高,工程师的实际能力和产出却又很难和高收入相匹配,所以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我们正与一个日本的研发团队洽谈,计划未来将一部分研发放在日本”。

另外,一家模拟IC设计企业的联合创始人在讨论该话题时称:“庆幸我们在上海没有研发部门,模拟类IC人才在上海的工资水平和欧洲国家相比已接近翻倍。

该联合创始人透露,Marvell 10月的裁员实际上有一部分中国的核心员工提前得到了通知,并获得了内部转岗至新加坡的机会。这批核心员工虽然工资也随着大环境水涨船高,但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功底规避了此次裁员。而剩下大部分员工,则没有这般幸运。

据一名半导体行业猎头指出,业界原以为Marvell中国团队“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很多猎头在裁员消息伊始,便开始蹲守被裁的Marvell员工,但深度接触过后才发现,其大部分人已习惯“钱多活少”的工作。在当前行业周期低谷,即便是Marvell旧将也很难快速找到下家。

显而易见,近年来中国芯片设计业的薪资水平增幅异常不仅导致印度当年外企研发大迁徙的故事在中国大陆重现,更是让本土的就业环境乱象频发。

李明(化名)是一名2020年毕业的微电子专业硕士,在他入职一家本土芯片设计头部企业后的第二年,其学弟拿到了与之相同岗位的Offer,每月薪资却比李明高出7000元之多。2021年,中国芯片设计行业的薪资水平近乎疯狂,应届毕业的高校学子漫天要价,多轮融资后的初创企业豪掷千金抢人,像李明和学弟这样的薪资倒挂案例比比皆是,曾经常年人员稳定的头部企业离职率也逐年攀升、居高不下。

然而,从2021年到2022年,芯片行业从缺产能的高峰快速切换至下游砍单的谷底,巨大的周期落差让数以千计的本土芯片设计公司感到窒息。当年挖角抢人时有多豪横,如今抗压前行就有多狼狈。

今年下半年,一家名为诺领科技的初创公司倒在了融资2亿元的B轮。高昂的研发成本便是压垮该公司的主要原因,据集微网了解,该公司起初并未在上海组建研发团队,而是通过聚焦南京以及全球化的研发部署等方式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在2021年上海团队成立后,该公司的研发成本便从前一年的8000万元陡增到1.6亿元,在产品市场表现不顺的情况下,员工工资便足以加速该公司走向绝境。

不过,好在2022年半导体行业的秋招已露出了行业薪资水平发展的拐点。

“去年疯了,今年冷了,明年惨了,”李明所在的公司HR负责人王静(化名)在谈到近几年的秋招时如是说。

在王静看来,过去两年校招和社招的薪资水平过高,如今的滞涨或回落能够让企业降低一定负担。但王静也指出,目前公司和整个本土半导体行业仍然对人才有着巨大需求。

根据集微招聘数据,预计到2023年前后,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人才需求将达到78万人,其中设计业人员需求将在32万人左右。

集微咨询(JW Insights)认为,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仅从薪酬端发力并不能解决我国半导体人才紧缺问题,反而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降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薪资水平已经远超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国家,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水平甚至接近或超出硅谷,反观研发工程师的整体经验和素质却与海外公司仍然存在差距。

如今虚火褪去,周期陷入谷底。本土芯片行业更应该思考如何返璞归真、全心聚力在技术和产品本身的发展中去。

总结

本文所列举的Marvell案例和芯片设计业薪资乱象只是一根引线,中国半导体产业需要点燃这根引线炸掉幻想,轰开泡沫。

要炸掉抄近路的幻想。随着美国企业纷纷裁撤中国研发部门,“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堂大门正在缓慢闭紧,本土企业的技术突破不能指望“挖角”来实现。前文高通前研发主管Mike就指出,本土工程师与外企的工程师最大的差距其实还包括语言障碍。国内普遍较低的英文水平是一道限制,因为芯片工程语言和大多数文献都是英文编著。所以,国内应思考如何提升本土企业工程师的英文水平,而不是寄希望于外企的中国研发部。

另外,要轰开资本泡沫,让行业返璞归真。资本涌入带来的薪资水平高涨,这对吸引人才入行有用,但不长久。泡沫繁荣终将消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还未满足,就已被现有的高额成本压垮。因此,行业薪资更应该基于技术和产品发展健康上涨。而弥补人才缺口的重点并不是高薪抢人,应将重心放在院校的培养力度上。

行业重回健康正轨后,在更长远的未来,中国半导体行业一定能通过更强大的人才队伍,补强产业短板,逐渐建立起更完整的国内大循环主体。(校对/Lau)

责编: Lau
来源:爱集微 #美满电子# #美光# #德州仪器# #Lam#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