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付】特斯拉或难逃真香定律,看激光雷达产业链还能擦出怎样的火花?理想汽车李想:2025年将实现高速路和封闭道路L4自动驾驶;吉利控股集团收购阿斯顿·马丁·拉贡达7.60%股份;蔚来ET5量产车正式开启用户交付

作者: 爱集微 2022-10-01
AI解读文章
来源:爱集微 #芯智驾#
2w

1.特斯拉或难逃真香定律,看激光雷达产业链还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2.地平线征程5率先搭载理想L8全球首发,与英伟达Orin同台竞技的底气在哪里?

3.拓普集团拟20亿元投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

4.福光股份:三号基地将作为车载产品的储备基地

5.中石科技:公司收到德国某知名Tier1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发定点项目通知

6.理想汽车李想:2025年将实现高速路和封闭道路L4自动驾驶

7.吉利控股集团收购阿斯顿·马丁·拉贡达7.60%股份

8.蔚来ET5量产车正式开启用户交付


1、特斯拉或难逃真香定律,看激光雷达产业链还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集微网消息 据市场调研机构Marketsand Markets预测,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于2027年达到2127亿美元,毫无疑问,智能化已经席卷了整个汽车产业链。在这一波趋势中,不可不提的就是激光雷达这个部件。

经过马斯克一番拉踩,激光雷达其实在一段时间内曾被业界视作“鸡肋”产品。

然而就在9月14日,知名特斯拉爆料博主@greentheonly在推特上称,特斯拉或许会在即将推出的HW4车型上搭载全新的、更高分辨率的雷达。事实上,马斯克本人今年年初也曾表示:“高分辨率的激光雷达还是很有价值的。”

为了实现自动驾驶这个终极目标,特斯拉似乎也不得不放弃纯视觉方案。毫无疑问,如果有特斯拉的加入,将会进一步推动激光雷达解决方案的发展,提升产品的市场渗透率。

激光雷达上车率推升

虽然该品牌的产品规划还不得而知,但国内外不少品牌车企却早已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

根据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统计整理,2022年搭载激光雷达的品牌车型超过20款,其中有“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也有广汽、上汽等多家自主品牌,亦不乏奔驰、宝马等外资或合资车企。

从大部分车型使用的能源类型来看,纯电动车占比过半。这些车型所搭载激光雷达的数量基本在1-3个之间,只有长城-沙龙机甲龙、吉利-路特斯type132这两款车型罕见的采用了4颗激光雷达。

行业人士指出:“随着整车搭载的自动驾驶等级提升,激光雷达数量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产品本身对提升驾驶安全是有很明显的助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性价比。包括特斯拉在内,之前一直不用的原因,其实就是现阶段激光雷达所呈现出技术层面的改善,与其增加的成本之间不对等。”

基于上述背景,整个产业链目前都在致力于寻求更具有普及性的方案。

“对车企来说,他们希望能通过新的零部件给整车带来更多可能性,也能开发更多元化的功能,制造卖点;对于供应链来说,当然也希望产品能走量,所以我们能看到市面上的激光雷达产品百花齐放。”

“这是任何新兴产品必经的过程,只不过从初兴发展到真正的增量阶段,每个产品不同,所需的时间长短也不同。不过随着像苹果、华为这样的消费电子行业巨头入局,我认为有机会缩短激光雷达的这个阶段。”

前文提到,激光雷达受制于性价比而无法实现大规模应用,不过对于供应链和成本管控能力极强的苹果和华为来说,性价比的问题或许并不是难的。比起这一点,两大巨头现阶段优先考虑的或许是如何做到方案性能最优、以及该项方案如何创造刚需场景。

集微网近日从供应链获悉,华为短期内或将推出新型的激光雷达产品。

华为新型方案有望量产

业界周知,华为在智能驾驶系统、智能座舱系统以及车载零部件等领域均有布局。现阶段,车载激光雷达的上车率基本与L3等级自动驾驶系统的普及率成正比,可以说,车载激光雷达对实现安全、智能的驾驶方式必不可少。对于想瓜分智驾系统市场蛋糕的华为来说,激光雷达是需要要打通的关节。

作为激光雷达制造商和智能驾驶系统的提供商,由华为供货的车型普遍都搭载了3-4颗的激光雷达。

有供应商对集微网表示:“目前华为供应的激光雷达方案基本以半固态MEMS为主,这也是业界比较主流的方案。MEMS方案的有点在于体积小、成本较低且容易量产,但问题也很明显,目前市面上的MEMS方案在探测距离和角度、可靠性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瓶颈。”

“所以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是新势力,或者国内的一些自主品牌,外资传统车企还是会更倾向全固态的产品,也有一些车型用的是半固态转镜方案。”

为了取得到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明显的产品竞争优势,华为也在协同供应链厂商继续探索其他可行性。

“据说,索尼正在为华为开发新的产品。是采用了VCSEL+SPAD,这在业界也是一个比较新的方向。”一家激光雷达厂商向集微网透露。

相较于MEMS方案,VCSEL+SPAD在探测速度、灵敏度、功耗方面均有改善。国外知名激光雷达厂商 Ouster、ibeo、Opsys 等均已在布局VCSEL+SPAD方案的激光雷达,预计将于未来三年内陆续推出。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在iPhone搭载的激光雷达也是采用这类方案。

“苹果的激光雷达就是与索尼共同设计开发的,虽然索尼初代的产品能够实现量产,但是却没办法通过车规认证,更多的还是面向消费类市场。不过据我们了解,索尼新开发的这颗产品已经可以过车规了。”这是否也意味着,搭载华为VCSEL+SPAD方案的激光雷达车型有望在短期内亮相。


2、地平线征程5率先搭载理想L8全球首发,与英伟达Orin同台竞技的底气在哪里?

集微网消息,2022年9月30日,理想汽车旗下车型——理想L7及理想L8正式上市,分别将提供Max和Pro两个版本。其中,理想L8 Pro成为全球首个采用地平线征程5的车型,L7 Pro也将搭载地平线征程5,而理想L8 Max,以及L7 Max将搭载英伟达Orin-X芯片。这也意味着,在自动驾驶大算力芯片领域,地平线征程5正式开启与英伟达Orin芯片的同台竞技。

在这一赛道上,地平线征程5堪与英伟达的Orin比肩前行,自去年7月发布以来,征程5获得了越来越多主机厂的青睐,除理想汽车之外,目前已官宣的还有比亚迪、上汽集团、一汽红旗、自游家汽车等。

目前,地平线已经发布并量产了三代车用芯片——征程2、征程3、征程5。从征程2在2020年6月上车,征程3去年5月上车,到目前为止已经出货超150万片,且三代芯片从整个发布到量产上车都迅速刷新了量产的速度。

那么,与英伟达竞争决赛,地平线的底气是什么?为何能频频获得主机厂的量产项目?或许我们可以在地平线近日在上海举办的技术开放日活动上找到答案。

技术底座:新摩尔定律与智能计算架构2.0

智能汽车,这一堪比“计算机诞生”级的颠覆式创新,正在成为人类科技发展的母生态,现阶段已涌现出很多新的趋势。尤其是积极拥抱新技术的中国市场,俨然成为全球顶级汽车智能芯片的“角斗场”,英伟达、高通、地平线等产品都选择了在国产车型上首发,而且其中一部分车型已经成为了爆款。另一方面,自动驾驶在不断量产落地的过程中,车规大算力芯片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最新旗舰车型都已经采用了上百TOPS算力的芯片。

但“唯算力论”的怪圈正在被打破。业界也逐渐理性地认识到:算力有多重要,它就有多昂贵;而且,唯算力马首是瞻,仅靠堆叠芯片并不能堆出自动驾驶。

TOPS不应是唯一指标。地平线认为,在人工智能(AI)时代需要一个新的优化指标——“AI时代的新摩尔定律”,提出“算力大,不如算得快”——这是地平线针对全球产业界的算力焦虑给出的独特打法。

在成立初期,地平线就提出了“AI计算的新摩尔定律”。在经典摩尔定律时代,行业用“PPA”(即Power、Performance、Area)指标来衡量一颗芯片的性能。而在AI芯片时代,需要新的范式来定义性能,即新摩尔定律,主要从单位成本下峰值算力(TOPS/$)、峰值算力的有效利用率(TOPS/Watt),以及有效算力转化为AI性能的比率(FPS/TOPS)三大维度来衡量真实的AI效能。目前,这一理念已逐渐成为业界共识。

在自动驾驶中,伴随功能和场景不断丰富,搭载的传感器数量显著增加,其对于计算的需求也在大幅提升,大规模并行运算的AI计算形成了新趋势。更重要的是,AI计算取代了逻辑计算,成为了车载计算的核心,AI芯片的重要性凸显。同时,行业已达成共识,将从现阶段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分开的域控制器,最终会走向一个中央的计算平台,由AI中台去完成包括驾驶、交互等方方面面的智能计算,而传统的像IVI和控制方面的部分主要做一个子系统辅助AI中台完成一些基本的传统功能。

地平线联合创始人兼CTO黄畅在活动上指出,“这些趋势使得我们重新思考,自动驾驶的新技术范式要与之相匹配一个全新的计算架构,这个计算架构使得整个机器更加自主,使得开发更加简单,让计算更智能。”

地平线联合创始人兼CTO黄畅

由此,地平线提出“智能计算架构2.0”概念,这是“AI计算的新摩尔定律”的延续。

后摩尔时代,计算性能的提升在于软件工程、算法、硬件架构联合优化。2年前,Science杂志上有一篇文章认为,即便是传统半导体的摩尔定律已经陷入迟滞的状态,实际上它的顶层,通过软件、算法、硬件架构的设计,还可以持续推进端到端整体的计算架构、计算效率持续往前演进。这一想法也与地平线不谋而合。

芯片的算力是智能汽车的动力,地平线立足于“新摩尔定律”,将软件、硬件、算法架构持续联合优化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征程5刚发布时极致计算性能为1283FPS,但在过去一年实际提升了20%到1531FPS,而且只有30Watt超低能耗,60ms的超低延迟。那么,这是如何实现的?对此,黄畅表示,“征程5的芯片没有变,算法没有变,地平线仅仅是通过编译器优化调度、软件架构上的演进,使得我们可以有持续的提升动力,而且还会持续有进一步提升。”

基于“智能计算架构2.0”的思路,地平线将持续打造BPU架构。黄畅指出,目前征程5采用的贝叶斯架构,设计得很有特点,聚焦最新神经网络架构,能够满足自动驾驶的场景,并且通过大规模异构近存计算、高灵活大并发数据桥等核心的技术突破实现计算的灵活性,而且性能超强。而在不远的将来,会形成统一的神经网络计算架构。现在,地平线的芯片上可能有一半是用BPU去覆盖,未来覆盖的占比会越来越高。未来一颗芯片除了必须的输入输出I/O之外,百分之95%以上的面积与功耗都将会为通用神经计算服务,只有不超过5%的区域为专用指令服务,为特定领域的应用、算法去做服务。

产品矩阵:围绕芯片,提供完整的整车智能开发平台

地平线智能驾驶产品规划与Marketing高级总监吕鹏分享到,围绕整个征程系列的芯片,地平线提供的不只是芯片,还有完整、成熟、开放的一整套的整车智能开发平台,也正是通过过往的技术迭代,沉淀下来这一整套平台体系,包含AI芯片及软件栈、天工开物AI工具链和艾迪AI开发平台,才能够帮助客户高效地去开发相应的产品。

地平线智能驾驶产品规划与Marketing高级总监吕鹏

例如,在整个大算力芯片的平台里,如果做L2+整个开发,对于车企或供应商而言,至少需要两百到三百人的团队规模去做这样的开发,开发周期大概在一年多左右。如果没有一套成熟完整的开发平台,就是冒着数亿风险的投资做开发。不管芯片多么便宜,这个成本对于开发者来说非常不可控。

吕鹏指出,从最上层的参考算法到下面的应用中间件、基础中间件、操作系统以及硬件参考平台,再到芯片、工具链、AI开发平台,地平线一整套完整的开发环境帮助客户大幅降低在地平线芯片平台上开发的难度、花费的时长、投入的成本,带来整个开发效率的提升,这样就可以去接更多的项目,拿到更多的车型,更好地服务好车企。这也是地平线的理念。

据介绍,理想L8基于征程5做全栈自研开发的量产过程,速度非常快,也正式基于地平线的整车智能开发平台。

吕鹏总结道:“这也是为什么地平线的征程5可以做到被这么多的车企和这么多车型选择的原因。我们不只是把车规认证、功能安全这些基础门槛级的一些东西做好。关键在于,我们通过过往规模化的量产,沉淀到我们的产品,沉淀到我们的技术,最终把这些东西沉淀到我们一整套完善的开发平台。然后把这些量产的Knowhow、开发范式和产品工具提供给行业合作伙伴,加速他们的整个开发,同时帮助节省大量的开发成本。”

定位Tier2,打造开放的创新生态

动力系统从内燃机驱动转向纯电驱动,控制系统正从分布式向集中控制演进,汽车产品从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系统——这场汽车行业百年一遇的大变局,已经行进到了下半场。那么下半场的竞争核心——汽车智能技术要拼什么?其中,智能计算芯片和智能操作系统,将是汽车产业界未来发展的创新数字底座。这也是国内产业界亟待突破部分。

为此,地平线定位于Tier 2,车企或Tier 1可以直接选购也可以按需选购,从BPU架构、芯片、操作系统、自动驾驶软件算法,从底层逻辑到顶层决策都有不同层次的开放合作模式,请车企、Tier1等广泛的行业伙伴共同参与,掌握创新的主动性和领先性。

地平线曾把芯片公司与车企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总结:第一种是Mobileye模式,Mobileye把芯片架构、芯片以及操作系统,还有智能驾驶的软硬件系统,全部开发完了以后交付给车企,即黑盒系统;第二种是英伟达模式,英伟达把GPU架构开发成芯片,然后包上自己的操作系统CUDA, 再去让业界开发自动驾驶的软硬件系统;第三种是地平线提出的TogetherOS 模式,把BPU跟SoC开发完了以后,中间的底层软件通过开源OS开放的模式跟整车一起系统开发;第四种也是地平线的BPU授权模式。BPU授权模式对主机厂来说意味着整车开发可以完全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到整个自动驾驶的软硬件系统,实现高度的协同,完全的透明。

一切的价值创造都源于持续的技术突破。地平线认为,保持高效是在智能汽车时代,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的重要意义。

量产是衡量芯片企业实力的唯一标准。得益于技术积累和开放的生态,地平线在自动驾驶领域已成功破局,目前已与20+家车企达成了超过70款车型的前装量产项目合作。大规模量产的实践经验和积累,将持续反哺地平线的产品研发与量产应用能力迭代,助力客户和产业伙伴不断提升智能驾驶的研发效率。而且,地平线还在持续探索和努力,这对于智能汽车创新生态的发展,将是非常重要的推动。

写在最后

回溯2020年,地平线按下中国智能汽车芯片前装量产元年的按钮,实现了中国车规级AI芯片量产零的突破,而今天理想L8/L7的正式发布,更代表着地平线由此开启并引领国产大算力智能驾驶芯片的规模化量产时代,并正在向国际水平看齐。


3、拓普集团拟20亿元投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

集微网消息,9月30日,拓普集团发布公告称,近日,公司与湖州市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投资协议》(以下简称“协议书”)。公司拟在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不低于人民币20亿元,规划用地规模约200亩建设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协议内容如下:

1、协议书约定的项目建设用地位于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计划总投资不低于人民币20亿元。具体投资金额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公司履行相关内部投资决策程序批准后的金额为准。

2、协议项目下的意向用地约200亩,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底盘、车身轻量化、内饰功能件、汽车电子等产品的生产基地。公司下属项目实施主体通过“招拍挂”法定程序获得土地使用权。

3、协议书签订后,公司将在上述管委会行政区域内设立全资或控股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

关于本次投资的目和对公司的影响,拓普集团表示,公司在长兴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部件智慧工厂,主要生产轻量化底盘、车身轻量化、内饰功能件、汽车电子等新能源汽车关键产品。

长兴生产基地主要服务常州及长兴客户,区位优势明显,可以提升公司快速响应能力,有效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提升公司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

公司推行Tier 0.5级合作模式,与车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客户创造价值,该模式逐步获得客户认可。结合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的产能布局,从而为各战略客户提供最佳的交付及服务,助力客户实现更快的产能爬坡。


4、福光股份:三号基地将作为车载产品的储备基地

集微网消息,日前,福光股份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车载摄像头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核心传感器,随着自动驾驶程度不断提升,汽车对车载摄像头的需求逐步从后视向侧视、环视、前视、内视等多个方位拓展,车载摄像头的应用将更为广泛。2021年,公司完成玻璃非球面和塑料非球面混合架构的环视镜头研制,实现200万像素全高清分辨率,F1.6大光圈,低杂散光。公司的核心器件研制基地(三号基地)能实现自主研发、制作、试做、验证的全流程贯通,将作为车载产品的储备基地。

据介绍,福光股份非定制产品主要包含安防镜头、车载镜头、红外镜头、机器视觉镜头、投影光机等,广泛应用于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公司下游客户定期向公司提供未来一段时间需求预估,公司据此制定生产计划,按周交货,并承担相应的物流费用。公司主要客户为全球知名安防设备商以及国内主流红外热像仪企业。同时,公司通过定期参加国内外展会宣传公司品牌、扩大知名度,进一步开拓新市场、开发新客户,为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2021年度,公司非定制产品实现营业收入53,191.76万元。

产能利用方面,2019至2021年,福光股份新增设备25,694.88万元,其中研发设备及辅助、检验检测设备无具体产能,定制产品设备因定制产品差异化大,无法计算具体产能,其他加工生产设备与原有加工生产设备共同生产,无法区分新增设备与原有设备的产能,因此按用途汇总计算产能利用率:光学元件79.95%,非定制光学镜头60.96%,塑胶结构件4.39%。光学元件主要用于公司非定制光学镜头的生产,部分对外销售;塑胶结构件全部用于非定制光学镜头的生产。

塑胶结构件产能利用率低,系因塑胶结构件设备于2021年11月开始投产。光学元件、非定制光学镜头产能利用率较低,系因近年来新增专用设备较多,产能利用率将逐步释放。


5、中石科技:公司收到德国某知名Tier1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发定点项目通知

集微网消息,9月29日晚间,中石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收到德国某知名Tier1汽车零部件企业(基于双方保密协议约定,不便披露客户具体名称,以下简称“客户”)的开发定点项目通知,为其开发某型导热材料,最终用户为某德系整车厂新能源车型,项目生命周期8年。

中石科技表示,本次获得开发定点项目,体现了客户对公司技术实力和产品品质的高度信任和认可,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拓展汽车智能化市场,对公司智能交通业务布局、产品升级和持续快速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不过在风险提示中,中石科技也谈到,开发定点项目通知不构成订单或销售合同,实际供货量以正式订单或销售合同为准,公司供货量尚存在不确定性。

资料显示,中石科技以研发为主导,针对电子产品的基础可靠性问题(热管理等)提供行业综合解决方案,业务范围涉及电子设备功能性材料及组件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技术服务。其主要产品包括高导热石墨产品(人工合成石墨、天然石墨、石墨烯高导热膜等)、导热界面材料、热管、均热板、热模组、EMI 屏蔽材料及密封材料等,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数字基建、智能交通、清洁能源等高成长行业。


6、理想汽车李想:2025年将实现高速路和封闭道路L4自动驾驶

集微网消息,9月30日,在理想汽车L8发布会上,理想汽车CEO李想发布了理想自研的碳化硅功率芯片。

据介绍,理想汽车已在苏州建成年产能240万个的碳化硅功率模块生产基地,将于2024年投产。

此前的8月24日,理想汽车宣布功率半导体研发及生产基地在江苏苏州高新区正式启动建设,这标志着理想汽车正式启动下一代高压电驱动技术的自主产业链布局。

据悉,理想汽车功率半导体研发及生产基地是理想汽车自研核心部件的战略布局之一,主要专注于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车规功率模块的自主研发及生产,旨在打造汽车专用功率模块的自主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

该生产基地由理想汽车与国内半导体领先企业湖南三安半导体共同出资组建的苏州斯科半导体公司打造,预计2022年内竣工后进入设备安装和调试阶段,2023年上半年启动样品试制,2024年正式投产后预计产能将逐步提升并最终达到240万只碳化硅半桥功率模块的年生产能力。

理想汽车的超快充纯电车型,将搭载基于碳化硅功率模块的800V高压电驱动系统,充分发挥第三代半导体耐高压、耐高温的特性,实现功率密度和系统效率等性能的大幅提升。

此外,李想还表示,理想在智能驾驶的视觉算法上做了深度自研,并且做了BEV环视ADAS视觉算法与激光雷达感知数据进行前融合。理想汽车将于2025年实现高速路和封闭道路下的L4级自动驾驶。


7、吉利控股集团收购阿斯顿·马丁·拉贡达7.60%股份

集微网消息,9月30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控股)宣布,其已完成对英国超豪华性能品牌阿斯顿·马丁·拉贡达国际控股(以下简称阿斯顿·马丁)7.60%股份的收购。

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表示:“我们很高兴正式成为阿斯顿·马丁的投资者,期待与阿斯顿·马丁共同探讨协同合作机会,阿斯顿·马丁将继续坚持其发展战略,致力于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提升盈利能力。”

阿斯顿·马丁总部位于英国,旗下车型包括Vantage、DB11、DBX等,销往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已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

收购阿斯顿·马丁与其全球化布局密切相关。吉利多年来一直在积极布局国际市场,未来,国际化布局也将呈现爆发式的成长。

李东辉认为。“吉利控股在支持入股企业转型方面拥有较丰富的经验,且在超级电动和智能网联领域有技术积累,这将助力阿斯顿·马丁在未来取得更大成功。”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8月,吉利汽车总销量约为12.26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9%;1~8月,吉利汽车累计销量约为85.91万辆,同比增长5%。


8、蔚来ET5量产车正式开启用户交付

集微网消息,9月30日,蔚来汽车表示,ET5量产车今天正式开启用户交付。官网显示,蔚来ET5不含电池25.8万元,100kwh电池包车型38.6万元,75kwh电池包车型32.8万元。

资料显示,ET5发布于去年12月18日,定位中型智能电动轿跑,外观提供9种车身颜色,其中镜空粉和云初黄是ET5的专属色,年度色宇航蓝也将搭载在ET5上。车内部方面,ET5致力于打造全感官沉浸体验,其搭载应用了AR/VR技术的蔚来全景数字座舱Pano Cinema。蔚来与创新设备企业联合开发了专属AR眼镜和NIO VR Glasses眼镜,配合全新256色数字光幕氛围灯和7.1.4杜比全景声音响系统,ET5形成了全感官沉浸体验。

ET5为蔚来旗下第二款轿车,搭载蔚来新一代电驱系统,搭载75kWh标准续航电池包,CLTC续航里程为500-550km,搭载100kWh长续航电池包时续航里程为640-700km。

在智能化方面,蔚来ET5搭载33个高性能感知硬件,包括1颗超远距高精度激光雷达、7颗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4颗300万像素高感光环视专用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等,标配19项辅助驾驶功能。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芯智驾#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