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技术让轨交车厢有了无线网络 上海轨交13号线新体验
长沙地铁2号线乘客上网项目近日启动,中电科微波通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微通”)正在利用波导管技术,为这条线路布设带宽达到600兆的无线网络,供乘客和车辆运维人员使用。该公司也在与申通地铁集团合作,研发的列车智能信息网络核心设备,已安装在上海轨交13号线的新车上。
中电微通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一研究所控股的企业,核心团队持股34%。其前身是五十一所的一个部门,50年来研制生产的波导管广泛应用于雷达等军事装备。近年来,这家企业发展非常迅速,将军工技术转化应用于轨道交通等民用市场,并于去年5月挂牌新三板。中电微通的发展之路,给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带来哪些启示?
从“小富即安”到“跳一跳”
中电微通总经理徐朝勇介绍,波导管是一种内壁光洁的金属导管,用来传输大功率的微波信号。2011年公司成立前,他带领团队研制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主要客户是雷达制造企业。
中电微通成立后,徐朝勇完成了“角色转换”,从五十一所科研人员转变为公司总经理。然而,离开事业单位的他并没有完成“观念转换”,他告诉记者:“我们科研院所出来的人,往往很注重技术研发,但容易忽视市场情况,导致产品与市场脱节。此外,科研院所的人比较谨慎,经营企业时会有一种‘小富即安’的思想,使企业发展不够快。”
由于有固定的军工客户,中电微通成立后,“小日子”过得不错。然而,2012年2月,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对其进行股权投资后,平缓的发展之路被打破了。科创投集团是上海最大的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十分注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后管理。在向中电微通投入近1000万元资金后,科创投集团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这家小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造”。
科创投集团副总经理项亦男表示,“改造”中小企业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三会一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发挥出各自应有的作用。脱胎于科研院所的企业,通常会按事业单位的“习惯性思路”进行管理。科创投集团进入中电微通股东会、董事会后,则给他们植入了“市场化基因”。徐朝勇回忆,2011年公司的营业收入是1500万元,制订2012年营收目标时,他一开始提出的是2500万元,被科创投集团负责人否定了:“企业制订的目标,不能十拿九稳,而是要跳一跳才能够到。”结果,公司确定的年营收目标是3500万元。133%的增长幅度如何实现?董事会讨论后认为,要把产品加快向民用市场推进,尤其是潜力巨大的轨道交通市场。
从开拓市场到管理“改造”
中电微通研制的裂缝波导,在轨道交通领域大有用武之地。它是在波导管上等距离开槽,让穿行其中的微波信号时不时“漏”一点出来。“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根自来水管,每隔一段开个小孔,让水流出。”徐朝勇解释说。裂缝波导可用于雷达阵列,也可通过技术军转民,用于轨道交通的车地通信,让一辆辆列车在信号系统的指挥下安全运行。在这一领域,传统的技术方案是架设定向天线,传输无线信号;更先进的方案,则是沿轨道平行铺设裂缝波导。与前者相比,裂缝波导方案的安全性能更高,信号更稳定,带宽也更宽。
经过市场开拓,中电微通管理层还发现,轨道交通正在进入智慧交通时代,他们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如开发列车智能信息网络,为今后安装在车上的许多传感器传输数据,实现安全预警;又如开展列车乘客信息系统的统型工作,参与制订相关行业标准。事实证明,面对偌大的市场,133%的增长幅度是能够实现的,2012年公司实际营收达到了3700万元。
除了“三会一层”,科研院所创办的企业在产权界定、财务管理等方面,也需要进行“改造”。中电微通副总经理陈俊华回忆,科创投集团成为股东之后,就向管理层了解与产品相关的知识产权所有权问题,因为这关乎无形资产权属界定,对企业未来发展乃至上市十分重要。通过与五十一所领导的沟通,该集团促使中电微通明确了无形资产以及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权属。他们还向中电微通引荐财务顾问,改变了沿袭研究所的记账做法,使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提升研发实力,是高技术企业成长的重要一环。获得近千万元投资后,中电微通的研发人员从不足10人增加到36人,其中许多人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研发团队的扩容,让公司有底气布局多条产品线。
从工匠精神到企业家精神
如今,已完成“观念转换”的中电微通高管层,提出了新的企业目标:到2020年,年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3%,成为智慧交通、雷达天馈线和吊舱舱体行业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型上市企业。“我们习惯了这种快速发展的节奏,通过制定高目标激励员工积极有为,按照市场导向研发技术。”徐朝勇说。
项亦男分析指出,科研院所通过创办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有其优势,也有弱点。优势是创业团队起点较高,具有工匠精神,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而主要弱点是,缺少企业家精神,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安分守己、闯劲不足。由于和市场接触不多,这类企业的产品定位往往过于偏重技术,不能很好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需求;由于脱胎于科研院所,这类企业习惯沿用研究所的管理模式,虽然已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但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产权界定、财务管理等方面也不够规范。这些问题均不利于企业未来做大做强。
因此,有必要对投身创业的科研人员进行“基因改造”,为他们植入企业家精神,使其与工匠精神融合,推动高技术小企业驶上发展的快车道。引入外部投资者,是实施“基因改造”的有效途径。企业管理者也可通过与企业家交流、接触资本市场、进修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等途径,实现从科技人员到企业家的蜕变。在这一改造过程中,科研院所领导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如五十一所领导很支持中电微通的改革举措,在历次决策中敢于承担责任。是五十一所、科创投集团、经营团队的共同努力,催生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第一家挂牌新三板的企业。
来源:解放日报
#技术#
#无线网络#
#上海轨交#
THE END